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年中注協公布的全國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會所”)與以往年度的規則有很大的不同,采取打分卡的形式,進行量化。業務總收入,滿分400分,只占了40%的比重;而行政處罰,滿分300分,高達了30%的比重。雖然處罰比重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對于
今年中注協公布的全國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會所”)與以往年度的規則有很大的不同,采取打分卡的形式,進行量化。
業務總收入,滿分400分,只占了40%的比重;而行政處罰,滿分300分,高達了30%的比重。
雖然處罰比重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對于去年瑞華黑天鵝事件影響了整個行業的格局。
不過畢竟會所也是一種企業形式,盈利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放在首位的。
對于我們想要來會所工作的同行來說,應該是更加看重業務收入的因素。收入對注冊會計師拿到手的工資能夠有多高,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下面就從三個角度(業務總收入、CPA人均收入、所均收入)來看看到底國際四大、國內八大會所的排名有何變化。
業務總收入
立信挺進前四,畢馬威仍排第五
2013年以前,無論中注協怎么排名,國際四大都會占據了頭部四席。之后的6年,其中一個席位總被立信或瑞華,受傷的畢馬威只能位居第5。
從業務總收入的角度來看,立信的排名可以由今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與去年排名一樣,可想而知去年立信因為受到處罰導致減分,在排名上吃了不少虧。
容誠未能入八大,但是提升2位
但是立信名次的變化并不是最大的,新挺進國內八大會所行業的容誠,如果單就看總收入的話,名次要下降4位,無法擠進八大會所行列,不過即便如此,也是比去年的排位上升了2個名次。
致同收入降低,排位降2位
其次名次變化較大的是致同,很少受到較嚴厲的處罰,今年與去年排名都是第8,當是業務收入卻是下降了,排名也是下降了2位,排在了第10的位置。
CPA人均創收
CPA人均創收能力,與CPA的工資關系很大。很多會所在考慮給注冊會計師發績效工資、年終獎的時候,是跟CPA做了多少業務收入的項目相關。
國際四大還是強
一看CPA人均創收能力,就暴露出來了國內八大會所與國際四大的差距還不小。
今年國際四大招注冊會計師也不少,安永新增注冊會計師302人,僅次于快速擴展的容誠(新增375人),德勤新增注冊會計師203人,也能達到新增注冊會計師第4的會所。另外兩家普華永道、畢馬威新增CPA人數也是過百。
CPA人數擴展,雖然對人均創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國際四大均都是突破了290萬的水平。這種高人均創收水平,也反哺了國際四大招聘的員工基本上都是來之好學校,基本工資9000起。
國內八大會所難以逾越的鴻溝
CPA人均創收最多的是立信,達到了175.19萬元,但是與國際四大還是差距超過了1百萬。
有人說要把國際四大給趕走,制約了國內會所的發展。其實國際四大的叫法并不準確,國際四大也是內資所,所以你能從名字單,能看到“華永”,“華明”這樣的字眼,國際四大并不是純外資所。
當國內的企業想要走向國際的時候,多數都是聘請國際四大擔任自己的會計師,畢竟國際上來看,國際四大業務占比要比國內還要高,能夠達到75%以上。
所以即使國內八大會所加入了各種國際會所聯盟,也并沒有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多半都是做一些國外上市企業在國內設立的子公司的年報審計業務。
所均創收與CPA人均創收協同
所均創收能力基本上與CPA人均創收能力保持了一致,國際四大還是強,規模大的“中”字頭的客戶收費還是高。
不過同樣的項目,即使在海外沒有上市,讓國內八大會所去做,還真的不一定能做。
一方面國際四大審計的要求是達到了審計準則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而國內八大會由于服務的對象多數是一些相對規模小的企業,執行審計業務的程序要遠高于審計準則的要求。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國際四大運用信息技術審計的能力,要比國內八大會所強太多。就比如所函證中心這事,國際四大5、6年前就已經大規模的應用,而國內八大會所近幾年才開始建設磨合。
還有就是銀行業務這塊,如何對銀行的系統進行測試,國內八大會所現在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參照國際八大的做法來進行的。
總結
所以對于國內八大會計師事務所來說,想要快速提高自己的名次,正可謂雙面夾擊。
既要不斷的拓展業務,人均創收也好所均創收也罷要不斷的提高;另外還需要對承接的項目風險進行高度的關注,業務收入可以用萬來計算,處罰可是用“個”來算的,一次處罰減少的分值可能用100萬的收入也不見得能抵消。
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