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眾所周知,唐代詩人,尤其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不僅有著強烈的功業意識,有些甚至還有出塞從戎的壯舉。因此,以邊塞地區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邊塞詩,就逐漸成為唐詩中的一株奇葩,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諸如此類的名篇佳句,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關山月》,便是唐詩中很經典的一首邊塞詩。它出自唐代詩人李白之手,是李白為戍邊將士的征戰之苦,以及家中妻室的相思之愁而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主流情感偏向愁苦、哀怨,但是李白所描繪的邊塞圖景,卻遼闊壯麗,氣勢磅礴。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首先,詩的前四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便是李白對邊塞圖景的描繪。即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后,就開始穿行在蒼茫的云海之間。浩蕩的長風一吹就是幾萬里,吹過了將士們駐守的玉門關。從這四句的意思來看,顯然是一句要比一句雄渾,所描繪的圖景也是越來越遼闊,可以說是開篇就令人贊嘆不已。
“天山”,即祁連山,在今天的甘肅、新疆之間,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而得名。“玉門關”,則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從李白描繪的月出天山來看,我們可知將士們是戍守在天山之西的。因為將士們只有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才能看到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云月蒼茫,雄渾天山,長風橫度,是一片壯觀。
然后,接下來的四句“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則是對古往今來邊塞征戰景象的描寫。即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唐軍與吐蕃如今在青海灣一帶是連年征戰。這種歷代以來的戰爭,幾乎見不到有人回歸故鄉。這四句詩其實與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強調戰爭長久和殘酷。
最后四句“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便是對將士們和家中妻室互相的相思之愁的描寫。即戍邊的將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臉上多是愁苦的樣子。因為在這樣一個蒼茫的月夜,自家高樓上的妻子也應該是在嘆息自己何時歸來。其實不少邊塞詩,都寫有思鄉離別之情。但想李白這樣在“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殘酷現實中寫思鄉離別之情卻很少見。
但毫無疑問,李白這樣寫,更能突出戰爭帶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的痛苦,也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可以說是寥寥數十字,字字動人心弦。縱觀李白這首《關山月》,其實就是圍繞了關、山、月三種因素,對邊塞的遼闊圖景進行了展開描寫,從而引出了征人懷鄉和征婦思歸的情緒。總的來說,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是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