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放天燈
我的家鄉壽寧縣平溪鄉源佳墩村,距城區50多公里,童年曾步行返鄉探望祖母多趟。興許是路途較遠的緣故,自工作后數十載未曾回去過,所幸的是,在前些年,我到平溪鄉工作一段時日,幫助父老鄉親了卻了修公路的心愿,也勾出了我對家鄉“點火把、放天燈”年俗的記憶。
當年春節,路坯掘通,家鄉人在俗稱“元宵節”的正月十五,又痛痛快快地鬧了一次已歇停二十多年的元宵活動。這次的娛樂風俗,就是幼年在家鄉時村人每年必玩的“點火把、放天燈”,印象中家鄉人的這種年俗與壽寧縣各村鎮迥然不同,翻閱地方史料也未見記載。
“點火把、放天燈”從元宵節下午開始籌辦,一時村人齊聚,各司其職,一切辦妥后,待夜色全暗,就開始放天燈,直至深夜或第二天天明,此起彼消,徹夜不絕。鄰村與家鄉人有親戚的青年男女也會前來觀賞,呈現祥和、熱鬧、歡樂的節日氣氛。追本溯源,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孔明發明的。當年,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升空漂浮的紙燈籠。里面扎著求救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傳承了放天燈的做法。家鄉分上、中、下和衣裳店四小山莊組成,昔日小有財富,曾被他鄉人稱為“銀家村”,李氏宗先名聲在外,常遭盜匪打劫,便仿效孔明以“放天燈”作為互報匪情與召集鄉民的訊號。日久后,“放天燈”便被賦予娛樂、祈福的功能,逐漸成為家鄉人元宵夜的一種固定的民俗活動。
放天燈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寓意,據長輩講與孔夫子有關。自古以來,人們把孔夫子看作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盞光焰萬丈的明燈。孟子曰:“天不生仲尼,萬古猶如長夜。”孔子學說歷史之悠久,影響之廣大,舉世無二。家鄉人尊稱孔子是“文曲星”,說他是“魁星下凡”“主管文事”。家鄉人認定鄉賢輩出是玉皇大帝派來的孔子的功勞。所以,在祭祀至皇元君的上元之夜,“點火把、放天燈”,稟報玉皇大帝,表示家鄉人以奇風異俗的祭祀禮節以報答。世間最講究一個“誠”字,百姓祭天,至誠之至。火把燦爛、天燈閃爍,與明晃晃的月光交相輝映,人間天上,塵寰碧空,令人難分。
靠熱氣升騰的天燈
家鄉人制作火把、天燈技藝十分嫻熟。火把是用尺把長竹筒捆扎一根木棍,爾后在竹筒中塞滿棉絮加入煤油而成。一般情況下為十八把,最多時三十六把,視放天燈的規模而定。天燈制作工藝則較為繁瑣,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兩部分,支架要用毛竹破成篾、扎成燈身呈圓周形或四方形,高約一米至兩米不等、寬六十至八十厘米的燈架,底部制成一直徑約二十厘米的點燈口,點燈口中央置放一削成薄罐、內塞滿棉絮的竹筒,主體部分用白色宣紙粘糊而成。糊扎天燈首重平衡,否則升上天空即刻就會燃燒起來,化為烏有。家鄉的天燈利用燃燒產生的熱力,使之升空。放天燈的地點,通常選擇在村內開闊的坪上。放前需檢查待放的天燈,紙張粘糊的是否密不漏氣,每盞天燈放時由四位青年人平平托起,一人小心翼翼地將煤油倒入竹筒,旁人點亮火把圍成圈,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將火源遞給放燈的年輕人點燃竹筒。此時天燈便會徐徐而升,猶如一個個閃爍的火球,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一直到消失在高高的天空中,妙不可言。人們更相信,天燈放得愈高,運氣就愈好。點燃天燈前人們都要在燈的周圍許著心中的愿望與祝福,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愿能實現,據說所許的愿還是相當靈驗的。因此,天燈放得高的青年,倘若未婚,就成了少女們極為關注的人物。聽家鄉人講,“點火把、放天燈”這一娛樂活動所以特別受青年人歡迎,與此密切相關。不少美麗的姑娘,在“點火把、放天燈”時覓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通訊員 李 安)
來源:閩東日報
丁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