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時報廣場(英語:Times Square),又譯為時代廣場,是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商業中心,位于百老匯大道與第七大道會合處,范圍由西42街延伸至西47街。時報廣場的名稱源自《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中文譯名應該根據報社而譯為“時報廣場”,但因為翻寫名稱的時候,因為英文使用的關系,常把時報英文的字尾,當成廣場的英文字頭,所以漏掉了Times最后的s,故以英文“Time”直譯為“時代廣場”。
時代廣場夜景
歷史
《紐約時報》發行人阿道夫·奧克斯將該報的總部遷到第四十二街,當時稱為朗埃克廣場(Longacre Square)上的一座新建大樓里。奧克斯成功游說時任市長的小喬治·布林頓·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 Jr.)在當地設立地鐵站,并在1904年4月8日將朗埃克廣場正式更名為時報廣場。只在三星期后,第四十六街與百老匯交界的一間銀行的外墻,就出現了廣場上第一張廣告。
自1913年起,《紐約時報》不再于時報廣場上的大樓辦公,但其總部仍然在該區內。那座大樓一度被稱為聯合化工大樓,現在稱為時報廣場一座,更成為每年最后一天降球儀式的地點。降球儀式始于1907年12月31日,自此以后時報廣場更成為紐約市慶祝新年時的主要地點。當晚數以十萬計的人群都會聚集觀看由 Waterford Crystal 出品的水晶球從高處降到地面,象征新一年的開始。這取代了之前(1904年12月31日到1907年1月1日)市政府以安全為由而取締的大型煙火匯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戰時燈光管制,儀式被暫時簡化為一分鐘靜默,隨即播放教堂鐘聲的錄音。
時報廣場快速發展成為聚集劇院、音樂廳、以及特色酒店的文化集中地。“時報廣場迅速成為了紐約的市集,一個人們聚集、等待、和慶祝大事的地方,無論是棒球世界大賽還是總統選舉的時候。”詹姆斯·特勞布(James Traub)在《魔鬼游樂場:時報廣場利樂一世紀》(The Devil&39;s Playground: A Century of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imes Square)中寫道。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弗雷德·阿斯泰爾、查理·卓別林:這些都是1910年代和1920年代跟時報廣場有密切關系的名字。
時代廣場日景
今日
百老匯上的劇院、大量耀眼的霓虹光管廣告、以及電視式的宣傳版,已經深入成為象征紐約的標志,反映曼哈頓強烈的都市特性。時報廣場是市內唯一在規劃法令內,要求業主“必須”懸掛亮眼宣傳版的地區。時報廣場宣傳版的密度,與拉斯維加斯可相比擬。
1992年時報廣場聯盟(Times Square Alliance,前稱“時報廣場改善營商區”,Times Square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簡稱BID)成立,旨在透過團結當地企業的力量,改善該區的營商與衛生環境。時報廣場現在已經成為游客熱點的集中地,包括美國廣播公司節目《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的直播現場、玩具反斗城和好時巧克力專門店,各式的異國美食餐廳,以及數間電影院。時報廣場也吸引了一些大規模的財金、出版、和媒體企業在該區設立總部。駐守的大批員警改善了當地的治安。獲得新生的時報廣場無疑更安全更被人接受,然而也有人指該區已經失去原來的光芒,被凈化為一個被“迪士尼化”的廣場。
眾多宣傳版中,其中一個著名的是位于時報廣場四座納斯達克交易所外的納斯達克標志與股市行情表螢幕。螢幕用了3700萬美元制作,螢幕高達120呎(36.6米),于2000年1月揭幕啟用。光是租用這個位置,就花費納斯達克每年至少200萬美元。在廣告市場內這其實已經算是一個優惠的價格,因為廣告“出現”的次數遠超于其他類型的廣告所能達到的。
時代廣場
部分文獻來自:
The Devil&39;s Playground: A Century of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imes Square
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