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丨劉旭剛
自古以來,好聽的話人人愛聽,早在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 》,就收錄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俗語。那么,究竟什么是良言?是不是贊美的話、恭維的話、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等順耳的話就是良言,而相反的話就是惡語。對這一問題,人們應該辯證的看,究竟是良言還是惡語,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句給人安慰鼓勵的話,可以溫暖三個月的冬天,而一句不合時宜的傷人的話讓人在六月夏日也覺得寒冷。此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由此可見,善講良言不講惡語多么重要。
兩個成語帶來的啟示
良言和惡語是相對而言、相伴而生,有良言也會有惡語。人們都希望能夠聽到良言,以期得到安慰和鼓勵,不希望聽到惡語,更害怕被惡語所傷。有這樣的想法,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只會聽到良言,不會聽到惡語,這是不可能的。
既然有良言也有惡語,那么我們就應該善于辨別什么是真正的良言,什么是真正的惡語。有兩個成語很耐人尋味,人們從中可以受到一些啟發,學到一些智慧,悟出一定道理,對于識別良言還是惡語會有所幫助。
“口蜜腹劍”這句成語,意思為嘴上說的很甜美,心里卻懷著害人的主意,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這句成語啟示我們,贊美的話、恭維的話、鼓勵的話、安慰的話不一定都是良言。有的人不懷好意,為了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嘴上講的是甜言蜜語,肚子里卻隱藏著陰謀詭計,人們如果不加以提防,很容易被所謂的“良言”所傷害。這就需要冷靜思考,辯證看待,對贊美之詞、好聽之言,要加以識別,看是不是真心善意的贊揚和鼓勵,莫把偽了裝的惡語當做良言。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漢語成語,其意為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卻有利于治??;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于人們改正缺點,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地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旨在教育人們要勇于接受批評,改正缺點和毛病。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
沛公劉邦十萬義軍攻破峣關,在藍田大敗秦朝關中守軍,領先天下義軍,順利地進入咸陽。進入秦朝的咸陽宮后,沛公劉邦被宮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準備留在秦宮里玩個盡興不出來了。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他也聽不進去。
這個時候,張良入宮直諫,很嚴厲地數落了劉邦一頓,說明了他這樣做的錯誤,并且說了這么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請沛公聽樊噲言?!迸婀@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秦宮,宣布軍隊開出城市,到咸陽郊外的霸上乖乖駐扎,不許擾民。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給我們的啟示:
苦味的藥雖不如甜味的好,只要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就不能拒絕它;有些話雖然說得刺耳,有些批評可能火辣辣地燒心,但只要是中肯的,對自己有益的,就不能當做惡語,而應作為良言虛心接受和改正。
應正確對待表揚或批評
有的人把別人的批評之言,中肯提醒的話語,常常作為惡語對待,認為是和自己過不去,沒事找事;是雞蛋里挑骨頭,故意找茬,有意刁難;是妒忌恨,發泄不滿,不希望別人過得比他好。于是,無論是在工作當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違疾忌醫,掩飾缺點、錯誤,害怕批評,自以為是,沒有把善意的批評當做良言來對待,不能自覺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
有的人感嘆,現在社會關系復雜,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究竟是良言還是惡語,人心叵測,難以識別。這是客觀現實,對一些人說的話究竟是良言還是惡語,要想準確識別、冷靜對待、謹言慎行,這的確是個難題。正因為難,才需要人們對“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真正含義,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辨別良言與惡語的能力。
孔夫子講:“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知之何也已矣!”意思是說:“合乎禮法原則的話,能夠不聽從嗎?但只有按它來改正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贊許的話,聽了能夠不高興嗎?但只有分析鑒別以后才是可貴的。只顧高興而不加以分析,表面聽從而不加以改正,我也沒有什么辦法來對付這種人了?!?/p>
孔子在這里告誡人們,
對待正言規勸要能聽得進去,并照著去改正錯誤;對于恭維表揚的話要去分析其意是真是惡,然后能自省自勉,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贊揚,盡享“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感受??涩F實生活中,不乏一些阿諛奉承之聲,獻媚討好之言,有些“贊揚”實為口蜜腹劍,看似真誠肺腑的話,實則是在虛偽討好,倘若在贊揚聲中不能保持足夠的清醒,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就有可能脫離理智范疇,降低自身的思想覺悟,對待工作和看待問題也會逐漸失去辨別能力,甚至會遭到“捧殺”,驕傲自滿、停滯退步、墮落失敗。
我們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而是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干凈擔當,努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古人云:“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樣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是人就會有過錯,有缺點,有毛病,世上找不到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面對批評之言、提醒之語,甚至刺耳的忠告,我們應該心存感激,視為良言,抱著“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的態度,耐心傾聽,虛心接受,正視缺點,積極克服,而不能心生怨恨,當成惡語,消極逃避,妄圖自欺欺人!一定要“聞過則喜”,聽從別人的批評和忠告,并確實加以改正。
積極善意的心態,往往會給出積極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戰勝困難、不斷進取的力量;反之,消極惡劣的心態,則會使他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變得冷淡、泄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人們應謹記“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以積極善意的心態,誠信友善的言行,或給予表揚或提出批評,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實現人生美好的追求。
編輯丨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