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一個東歐小國讓大家非常的關注。因為這個小國像瘋了一樣,除了本主美國之外,對另外兩強狂吠,而且專往紅線上踩,這就是捷克。
捷克在哪呢?打開一張歐洲地圖,先打到位于歐洲中部(不包括俄羅斯)的德國,德國東南角就是捷克。
捷克順時針方向與德國、波蘭、斯洛伐克、奧地利接壤。捷克面積并不大,只有約7.88萬平方公里,比江蘇省還要小一圈。
捷克可以說是一個被群山包圍的國家,西北與德國接壤有厄爾士山脈,西南與德國接壤有波希米亞山脈,北隔蘇臺德山脈與波蘭接壤,東有西喀爾巴阡山脈與曾經的兄弟斯洛伐克為鄰。捷克三面環山,只有南部與奧地利接壤處沒有山脈。在這些山脈中間,捷克的地勢并不太高。不過有一點比較有意思,除了捷克首都布拉格外,其他主要城市多位于邊境地帶。比如第二大城市布爾諾位于捷奧邊境以北,第三大城市俄斯特拉發位于捷波邊境附近。
其他知名城市,如比爾森位于捷德邊境附近,利貝雷茨位于捷德波三國交界附近,茲林位于捷斯邊境附近。捷克擁有1060多萬人口中,其中有130多萬在首都布拉格。
很多人不理解,作為內陸國的捷克與俄羅斯沒有任何陸地上的接境,又與東方大國遠隔十萬八千里,為何要跳出來?實際上,捷克與俄羅斯是有深仇大恨的,
咱們都知道南斯拉夫,其實還有東斯拉夫,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咱們曾經非常熟悉的捷克斯洛伐克可以稱為西斯拉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敗國之一的奧匈帝國瓦解,本來就親如兄弟一般的捷克與斯洛伐克組成一個全新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響當當的工業強國,而且排名全球第七。
排在前六的是美國、蘇聯、德國(希特勒)、英國、法國、意大利,這六國除了意大利有些神經兮兮,其他的哪個不是工業強國?能在這六國之后,可見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實力之強。當時的日本給(落后的)中國的感覺是工業非常強大,但和捷克斯洛伐克相比還是差了一層。中國在抗日時,曾擁有約十萬挺ZB——26型7.92mm輕機關槍,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兵工廠的杰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與美國劃分在歐洲的勢力范圍,捷克斯洛伐克成為蘇聯的小弟,成為紅色國家。蘇聯控制下的華約成員國,在蘇聯看來和奴隸差不多,呼來喝去。捷克斯洛伐克是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國家思想的,必須完全服從于蘇聯的利益。最著名的標志性事件,就是1968年的布拉格事件。捷克斯洛伐克想在國家制度上有所變化,自然遭到蘇聯的強烈反對,出兵宣告游戲結束。
因為這件事,捷克對蘇聯恨之入骨。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但作為蘇聯主要繼承者的俄羅斯,自然遭到了捷克(1993年與斯洛伐克分家)的仇恨。幾年后的1999年,捷克就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
捷克加入美國陣營,認為得到了美國的保護。實際上,美國真正愿意保護的國家,不過是歐洲的英國,中東的以色列,以及“自家兄弟”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其他的美國盟友,在美國看來都是炮灰,只不過有一級炮灰(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二級炮灰波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三級炮灰,主要包括捷克、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些曾屬于蘇聯陣營的東歐國家。
捷克對俄羅斯跳得這么高,說白了,就是做給美國看的。“老大,我表現這么優秀,賞兩根骨頭?”捷克要的骨頭,就是有美國撐腰,俄羅斯不敢對捷克進行(最終沖突的)軍事打擊。俄羅斯的綜合實力雖然較之蘇聯時一落千丈,但軍事實力依然讓這些東歐反水國心驚膽戰。抱緊美國大腿,似乎是捷克這樣的國家唯一的選擇。如果捷克走中間路線,一是民族情緒不允許,二是美國也不會允許。再加上東歐巨變后,所謂的價值觀成為時髦貨,言必稱之。這樣做,可以把自己打造成美國的“價值觀盟友”,撈點殘羹剩飯。
至于捷克沖著東方大國狂吠,還是因為上述原因。因為畏懼俄羅斯,需要美國撐腰。但美國撐腰不是沒有代價的,那就是順著美國的指揮棒轉,成為美國的“鬣狗”之一,甘當反東方大國的馬前卒狗腿子。
怎么應付?經濟制裁就行了。那些死抱著價值觀上躥下跳的,還是因為在經濟上沒有被嚴厲制裁。澳大利亞所有不同,袋鼠只是美國的一個分州,人種、語言完全一樣,不是捷克這樣的炮灰可以相比的。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其實是一個國家。捷克這樣的,只是美國利用的棋子。對于這些鬣狗,打狗棒是可以派上用場的。
丁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