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人怎么突然就成了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人群?
文 / 巴九靈
千等萬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終于在昨天揭曉。
好消息挺多的,比如總人口繼續增長,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男女性別結構有所改善,且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好消息之外,也有一些令人擔憂之處。小巴查閱了許多數據,找出了其中三個已經跌破或正在逼近警戒線的數據,并提出了疑問:
① 生育率繼續跌破警戒線,未來5年中國人口增長將由正轉負?
② 中國正在逼近深度老齡化的警戒線,該如何應對?
③ 中國“城鎮化率”逼近70%,房地產發展接近尾聲?
這三個問題分別對應生孩子、養老、買房,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為1200萬人,這是從2017年以來的“四連降”,2020年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18%,與放開二孩的2016年相比下降了33%。2020年也是本世紀以來我國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比出生人口“四連降”更嚴峻的是,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僅為1.3。
總和生育率也稱總生育率,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平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間(15—49歲)生育的子女數量。
學界通常將總和生育率達到2.1界定為世代更替水平。從歷史和國際經驗看,總和生育率1.5為“高度敏感的警戒線”,跌落到1.5以下,就有可能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在2018年和2019年的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分別為1.495和1.47,如今還在降低。
如果以少子化的日本作為對比,近年來,日本總生育率維持在1.4左右,高于當前的中國。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攜程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認為,1.3不是穩定的生育率,今后還會繼續下降。因為這個生育率數據還包含了正在逐步消失的二孩堆積效應。
所謂的堆積效應,是指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此前曾因政策限制而無法實現的二孩生育意愿在短期內集中釋放。
堆積效應到底有多少?梁建章分析,可以根據2019年的數據來估算——2019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1.47,其中一孩生育率0.659,二孩生育率0.664,三孩及以上生育率0.146。
這組數據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二孩率高于一孩率。按照常理,沒有“一孩”也就不存在“二孩”,所以自然狀態下的二孩率必然小于一孩率,實際大約只有一孩率的一半(因為根據調查顯示,生一孩的家庭中只有不到一半有意愿生二孩)。
所以面對上述反常數據,可以大致推算出,堆積效應使得近幾年的生育率比自然生育率多了0.2—0.3個孩子。這意味著,去除堆積效應后,中國自然生育率只有1.0—1.1(精細的計算要等詳細的人口普查數據)。這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與很多歐美發達國家1.6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少了0.5個孩子。就算跟少子化嚴重的日本相比,也要比他們的1.4還少了0.3個孩子。
因此,梁建章指出,中國的人口形勢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為嚴峻。
1.3的生育率還沒有到底,意味著1200萬的年出生人口也不是底?;谶@兩點,未來中國總人口繼續保持正增長就會比較難。
獨立人口學者何亞福告訴小巴,在“十四五”期間,我國的育齡婦女數量還會繼續減少,平均每年減少400多萬人至500多萬人。如果不能顯著提高生育率,“十四五”期間我國的出生人口仍將逐年下降。
至于我國人口負增長將在什么時候到來,何亞福的預測是2022年左右,因為近幾年我國每年死亡人口在1000萬左右,只要出生人口低于1000萬,人口就會進入負增長。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2021年出生人口估計在1100萬,2022年出生人口估計在1000萬,而2022年死亡人口將超過1000萬。
此前,聯合國發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預測,到2027年左右,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登頂世界第一。
同時,中國社科院根據聯合國“中方案”總和生育率作出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2065年減少到12.48億,即縮減到1996年的規模。
中國的出生率何以如此之低?原因大家也都明白,高昂的房價和養育成本,是最好的避孕套。
梁建章認為,人口的急劇萎縮,將意味著規模效應和創新能力的持續弱化,進而出現綜合國力的衰退。因此,為緩解未來的低生育率危機,中國必須盡快放開限制,并大力鼓勵生育。而且僅有放開限制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系列強有力的鼓勵生育的政策。
“七普”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2020年中國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別上升1.35%、下降6.79%、上升5.44%。 少兒人口比重回升是好事,說明生育政策調整有效果。
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按照國際慣例,65歲以上人口達到7%為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達到20%為超級老齡化。
201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8.87%,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這個數據躍升至13.50%,這意味著中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
老齡化加劇的另一面,是勞動力人口的下降,是中國人口紅利的進一步消失。
但得益于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的生產力也可以抓一抓,所以“延遲退休”話題頻受關注,且已成定局。
如何延遲退休?何亞福認為,針對不同人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可以實行彈性退休制。比如在規定的退休年齡段區間(例如55—65歲或58—68歲),讓在職人員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點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養老保險繳納的時間越長,繳納的資金越多,退休時可領取的退休金越高。
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翟振武在接受“北青深一度”媒體采訪時指出,經濟也要適應勞動力減少的局面,不能還指著勞動密集型企業來增長經濟,要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及時轉型就能夠應對勞動力減少的局面,不轉型,沖擊就會比較大。
此外,翟振武還建議,養老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并按照中國國情設計經濟社會的制度和政策。比如日本有長期照料保險,要求40多歲開始交保費,老了以后萬一長期臥床,由保險公司來支付所有的照料費用,包括雇人等。而在中國最怕老人住院,一住院,子女就要請假,住個兩三年得把家庭拖累到崩潰。
不過,他也表示,老齡化是個嚴峻課題,要高度重視,但也別悲觀絕望。
“七普”數據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2020年的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比重上升14.21%。
按照國際規律,城市化率達到70%后,房地產的黃金期就過去了。
以日本為例,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后,至今持續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早已高度城市化。
那么,中國當前城鎮人口占比63.89%究竟意味著什么?
實際上,中國有一個特殊之處,看起來中國城鎮人口占比63.89%,挺高,即將接近70%。
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德科地產頻道總編輯劉德科表示,中國擁有城鄉二元的戶口制度,居住在城鎮不意味著落戶在城鎮,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等于戶籍人口城鎮化。
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僅只有45.4%。因此,劉德科認為,中國距離國際上所謂的70%標準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意味著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期還很長。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小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4%)與城鎮人口占比(63.89%)兩者之間的距離,代表著樓市的需求,以及對價格的影響。因為那些在城市工作卻沒有戶籍的人,就是買房的潛在客戶。比如,這幾年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樓市十分火熱,對應的是這些城市的戶籍人口增量非常大。
以上,小巴主要從“七普”數據中的出生率、老齡化、城鎮化率三方面做了分析。此外,關于這次的人口普查數據,你最為關注哪些點,歡迎在評論區說說。
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李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