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較多,包括中美會談的不愉快,以及中俄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緊密,中歐沖突,以及這次的H&M事件,很多事情實際上在發生之前都有很強烈的預兆,從現實主義角度來說,這些事情的爆發都有一定的必然性。
我打算回顧一下歷史,也就是從2008年開始,俄羅斯和西方交惡中,試圖從歷史中找到一些脈絡,來充分理解什么叫“現實主義”。
我們先看一下普京這個人:
索布恰克和普京
普京出生于彼得堡,他的大學老師是索布恰克,而索布恰克是親西方的。
葉利欽和普京
最終提拔普京,讓普京能夠當總統的是葉利欽,而葉利欽也是親西方的。
丘拜斯和普京
在政治上和普京做盟友的是丘拜斯,而丘拜斯就是當年俄羅斯搞私有化的頭頭,是親西方的。
普京和小布什
911事件爆發后,普京第一個打電話給小布什,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反恐,在小布什執政初期,普京和小布什關系非常親密。
換言之,這個出生于彼得堡,屬于彼得堡幫,且被親西方的人教育,成長,被親西方的人提拔,政治盟友是親西方的,且在執政之初和西方交好的普京,是如何走到今天和西方決裂的。
1999年,時任總統的克林頓簽署了國家導彈防御系統法案,克林頓認為開發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可以降低“流氓國家可能制造和部署能夠對美國以及盟國大規模殺傷性遠程導彈的威脅”。
根據原來的計劃,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第一階段的部署,是在2007年前,在阿拉斯加安裝防御系統,此后會再在加利福利亞部署40到100枚防御導彈,第二階段是在2010年之前,在低軌道部署24枚衛星用來探測彈道導彈,第三階段,在北達科他州部署150枚攔截導彈。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爆發,小布什很快宣布,國家導彈防御體系不但要保護美國領土,而且要保護盟國和友好國家。
2002年6月,在普京的極力反對下,美國退出了《反彈道導彈條約》。
2004年10月,美國宣布對伊朗中程導彈表示關注,因此加速在美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某些東歐國家希望在自己的領土上部署。
此后北約內部進行協商,美國和波蘭以及捷克進行談判,部署攔截導彈和雷達系統,這兩個國家都同意部署。
普京極力反對,認為這就是針對俄羅斯來的,因為很簡單,不管小布什如何巧舌如簧,在波蘭的領土上部署攔截伊朗的導彈,這種說法任憑誰都不會信。
2007年4月,北約成員國呼吁建立北約導彈防御系統,北大西洋理事會進行高級別協商,普京再次反對,認為這種行為實際上在鼓勵軍備競賽。
而當時的北約秘書長說,這個系統不會威脅到俄羅斯的戰略平衡。
200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普京發表了講話,他說
《歐洲常規武裝力量適應條約》于1999年簽署。該條約考慮到了新的地緣政治現實,即華約集團的解體已經七年了,只有四個國家批準了這個文件,其中就包括俄羅斯。
北約國家公開宣布,除非俄羅斯從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撤出其軍事基地,否則它們不會批準該條約,……眾所周知,我們解決了我們與格魯吉亞所遇到的問題,摩爾多瓦依然有1500名軍人執行維和行動,并且保護從蘇聯時代留下來的武器庫,我們不斷與索拉納先生討論這個問題,他知道我們的立場。
但是同時發生了什么呢?同時,所謂靈活的前線美軍基地,每個基地最多有五千人,事實證明,北約已經把一線部隊部署在我們的邊界上,我們繼續嚴格履行條約義務,根本不會對這些行動作出反應。
我認為,很明顯,北約的擴張與北約自身現代化或者與確保歐洲安全沒有任何關系,相反,這是一種嚴重的挑釁,降低了互相信任的程度,我們有權問:這種擴張是針對于誰的,我們的西方伙伴在華約解體后作出的保證后又發生了什么?今天這些聲明在哪里?甚至都沒有人記得,我要引用北約秘書長沃爾納先生在1990年5月17日在布魯塞爾的講話,他當時說
“我們已經準備好不把北約的軍隊部署于德國境外,這一事實會給蘇聯一個堅定的安全保障”。
這些保證在哪里?
在普京發表這番講話的第二年,2008年4月3日,北約峰會召開,通過了《布加勒斯特首腦會議宣言》,宣言第23條說:
北約歡迎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歐洲--大西洋的愿望,我們今天同意這兩個國家將會成為北約成員國,兩國為聯盟的行動作出寶貴的貢獻,我們歡迎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民主改革,并且期盼五月份格魯吉亞舉行的自由和公正的議會選舉,加入“北約擴張計劃”是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直接加入歐盟的下一步。
因此我們將開始一段時間的密切接觸,雙方在高層會面,解決有關于到現在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已經要求各國外長在2008年12月的會議上對進展進行第一次評估,外交部長有權決定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申請。
正如同北約所說的,在北約和“格魯吉亞進行密切接觸”以后,8月8日,格魯吉亞出兵俄羅斯駐軍的南奧塞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引發俄武力反制,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脫離格魯吉亞主權控制。
當然,我不清楚在北約和格魯吉亞進行密切接觸以后,內部到底達成了什么協議,但是從整個歷史脈絡來看,北約是一步一步在俄羅斯的脖子上套繩子,先是國家導彈防御體系不斷的往俄羅斯方向推進,北約不斷的東擴,格魯吉亞莫名其妙的爆發了戰爭。
普京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選擇權當看不見,第二選擇打回去。
普京選擇了第二。
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爆發后,北約隔岸觀火,沒有出兵幫助格魯吉亞。
2008年8月20日,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和波蘭外交部長在華沙簽訂了《美國與波蘭關于部署地面武器的協定》,準備在波蘭境內部署導彈防御系統。
俄羅斯警告波蘭,如果它接受部署,則波蘭有可能被攻擊,甚至被核攻擊。
2009年9月,奧巴馬宣布,取消中歐導彈防御計劃,轉而支持在美國海軍軍艦上部署系統,9月18日,普京表示,歡迎奧巴馬提出的解決方案。
我想至此,普京的整個思維過程我們可以猜想了:
那么當烏克蘭發生變動的時候,俄羅斯出兵何止是天經地義,簡直就是天經地義,從葉利欽到普京都試圖退讓過,不靈,反而讓北約咄咄逼人。
而當普京反擊以后,北約的反應其實出乎很多人意料,其實并沒有特別大,也沒有派兵真的和俄羅斯打起來。
這就是后來克里米亞,東烏克蘭沖突,外加普京出兵敘利亞的重要原因。
普京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的時候承認武裝干預敘利亞戰爭確實存在一定冒險,但是看看不干預的結果,利比亞的卡扎菲也算俄羅斯的盟友了,就是在俄羅斯未干預的情況下喪命,如果俄羅斯再不干預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必然沒命,俄羅斯在中東最后一個位置也將會不保。
普京決心下場賭一把,贏了。
看看整個普京轉變的過程,普京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種“硬漢”,他是一步一步被逼走上這條路的。
進攻現實主義學者米爾斯海默說得好:中國要不要走和平崛起的路子,不取決于中國是否選擇和平,而是美國允許不允許中國和平崛起。
霸主對追趕者的敵意是天生的,你憑什么和平崛起?
當年日本崛起的時候,美國人好歹還砸了日本車,美日之間可是盟友關系,現在中國崛起,美國如果表示都不表示一下,那是不是顯得美國太弱了?
這對抗才到哪呢?已經很溫和了。
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