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李翔/文
1
“商業評論部的公司報道和新聞部門的公司報道該有什么樣的區別呢?”我覺得應該是“公司”報道和“公司新聞”報道的區別。報道的主體是“公司”還是“公司事件”的區別。
傳統的公司新聞報道大都偏向于報道公司高管的變更、大股東的變更,收購與兼并,以及重大丑聞事件等。它要報道的是“事件”。公司報道則帶有靜態的成分。它應該更深入,更加回到公司本身,去發現公司本身所呈現的“價值”。它要報道的是“公司”。
比如我在商業評論部曾經反復要求記者:如果不是對一個公司的調查性的帶有負面的報道,那么一定要見到公司的最高領導層;如果不是行業中絕對領先的公司或者極具個性的公司,那么一定要有競爭對手的情況和行業的情況描述。
2
商業評論部關心的內容和所報道的內容包括:深度的關于公司本身的報道;商業領袖的訪問和報道;創業者和創新公司的報道;觀念領袖的報道;同商業相關的觀念類文章。我曾經建議部門的每個同事去讀美國《快公司》雜志十年文集,希望他們能夠按照《快公司》的報道思路來發掘新的報道題材,對“報道”本身進行創新。所以,公司報道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如果整個報社都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報道。我想報紙也的確不需要這個部門。但是在這個部門存在之前,的確有很多東西在報紙上是無法呈現的。比如,對于一個公司領導者的大篇幅訪問;比如這些公司領導者自己撰寫的文章;比如針對創新產品的報道;比如類似于巴菲特年報、格拉德威爾式文章;比如針對一些熱門的創業公司的報道。
4
報紙版面一向是對所有同事開放的,而且最好是互動和打通的。
比如我曾經在2009年跟王石長談之后,鼓勵地產部的同事撰寫一篇關于萬科的深度報道:為何這家行業領先的公司未能影響行業,相反它的每個決策都在最初遭到行業的一致反對;這家領先的公司如今又在做什么;它遇到什么新的挑戰嗎。我非常希望在一些行業長期浸淫的記者能夠為報紙貢獻出關于這些行業領先公司的深度報道和公司領導者的深度訪問。
我們需要見到公司的最高領導者;比如農行上市,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像財經或新世紀周刊那樣,有劉明康的訪問,有項俊波的訪問——至少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我沒有看到有這種強烈的訴求,而只是止步于報道上市這個“事件”本身。
如果公司新聞的版面不承載這些報道,那么公司新聞的同事當然可以在商業評論的版面來呈現這些內容。
5
說實話在操作的過程中,我確實會感到灰心。記者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也不斷地有抱怨。相信其他部門的記者也有同樣體會,要想見到公司的最高層領導人,還是比較困難和周折的,很難“短平快”地操作。而我們的很多工作也一直存在爭議。比如以公司為主題而不是以公司新聞為主題來報道,那就需要提供給讀者更強有力的理由來閱讀。比如它為什么不是軟文,而是有價值的內容?
6、當然,也有可能我的思路是錯誤的,可能并不適合于報紙而更適合于周期更長的雜志。最近在開會和思考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我也在努力尋求一些調整。
淺見供斟酌。
(作者時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評論部主任)
張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