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yī)院
血分病癥
病在血分,有血虛、血瘀、血熱、血寒、血溢(出血)之分。
(1)血虛; 各種原因導致的血虛,致沖任血海匱乏不能由滿而溢,或失于濡養(yǎng),可發(fā)生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痛經、妊娠腹痛、胎動不安、滑胎、胎萎不長、產后缺乳、產后身痛、產后血勞、不孕。
(2)血瘀; 血寒、血熱、血虛、氣滯、氣虛、出血、久病、腎虛等均可導致血瘀,進而發(fā)生痛經、閉經、崩漏、月經過多、經期延長、胎動不安、異位妊娠、產后腹痛、惡露不絕、產后發(fā)熱、不孕、癥瘕等。
(3)血熱; 是指血分伏熱,熱伏沖任,迫血妄行而出現月經過多、月經先期、崩漏、經行吐衄、胎漏、產后發(fā)熱;若肝郁化熱,熱性炎上,可致經行頭痛、經行情志異常;若陰虛生內熱,熱擾沖任,沖任不固,發(fā)生月經先期、崩漏、胎動不安、產后惡露不絕。
(4)血寒: 感受寒邪,寒邪客于沖任、胞宮,或素體陽虛,寒從內生,血為寒凝,沖任失暢,功能減退,發(fā)生痛經、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妊娠腹痛、產后腹痛、產后身痛、宮寒不孕等。氣血互相資生、互相依存,故在病機上往往氣病及瓶,隨病及氣,血氣不和,氣血同病,虛實錯雜,常見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等。
(5)血溢:血溢為病證名,即出血[1]。指離經之血,溢于體外者。其病機不外乎絡傷血溢和氣不攝血兩類。由于臟腑絡脈損傷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因此出血的情況和機轉亦不一。《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
理血藥
凡能調理血分,治療血分病癥的藥物,稱為理血藥。
治療時血虛宜補血,血熱宜涼血,血瘀宜活血,出血宜止血,血寒者溫陽散寒(或溫經)。
(1)補血中藥:當歸、熟地黃、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楮實子。
(2)活血化瘀藥:川芎、延胡索、丹參、紅花(附:番紅花)、益母草、莪術、三棱、水蛭等。
(3)清熱涼血: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附藥:紫草茸)、水牛角
(4)溫陽散寒: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艾葉、炮姜、灶心土等。
(4)止血藥:小薊、大薊、地榆、三七、茜草、白及、仙鶴草等。
丁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