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月28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詳細介紹了新的軍官等級制度。吳謙說:新的軍官軍銜設“三等十銜”,將官分為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分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為上尉、中尉、少尉。
1月28日下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答記者問。
那么,新的軍官軍銜等級有什么變化嗎?其實,我軍現行軍官軍銜等級就是“三等十銜”。1988年我軍實行新軍銜制時,軍官軍銜設三等十一級;1994年修改軍官軍銜條例取消了一級上將,軍官軍銜即為三等十級。這次重新明確,“三等十銜”,說明我軍軍官軍銜等級設置不變。
至此,近些年關于我軍軍銜設置的各種傳聞,特別是“取消大校,設準將”,終于塵埃落定有了明確答案:保留大校,不設準將。
其實,關于設大校還是設準將,在我軍斟酌論證已久——
早在1952年冬,我軍有關部門即開始著手做實行軍銜制的準備工作。1952年11月26日,軍委總干部部在向毛澤東主席并中央軍委關于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報告中說,對于軍銜等級的設置,總干部部和蘇聯顧問的共同意見是設6等20級,這一軍銜等級系列,與蘇聯當時實行的軍銜制基本一致。
當時總干部部與蘇聯顧問還有一個問題意見不一致??偢刹坎空J為“少將與上校之間擬有必要增加‘準將’一級”,主要理由是我軍當時軍、師干部共分6個等級,即:正軍、副軍、準軍、正師、副師、準師。這樣,勢必出現:“將較弱的軍長和副師長都合并為少將一級,在這一級內存在的懸殊很大”,如增加準將一級,即可解決這一矛盾。但蘇聯顧問持異議。蘇軍沒有準將軍銜,少將之下是上校,蘇軍的副師長通常為上校。如果我軍設準將,副師這一級一般可授準將,在兩軍交往中會對蘇軍不利。可見,總干部部主要是從我軍實際情況出發,而蘇聯顧問考慮更多的是兩軍軍銜設置完全對等(至少不能高于蘇軍)。由于對這一問題總干部部和蘇聯顧問未取得一致意見,總干部部呈請軍委裁定。
前蘇聯陸軍上將至少校軍銜肩章,少將之后即為上校。
1953年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較1952年11月總干部部與蘇聯顧問商定的方案多了一級,即在少將與上校之間增設“大?!?,這樣,即符合我軍實際,又考慮了蘇聯顧問的意見。同時,也參考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軍銜制。朝鮮人民軍設有大校軍銜,對應的職務是副師長。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和有關評定士兵軍銜的文件規定??偢刹坎扛辈块L徐立清在會上作了《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的說明》:
“本條例將軍官的軍銜規定為四等十四級,這是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實情況和軍隊建設的需要,并參照了蘇聯及各人民民主國家軍官軍銜等級的區分來確定的。元帥軍銜在蘇聯有‘大元帥’、‘國家元帥’和‘兵種元帥’三級,我們只設了‘大元帥’和‘元帥’,因此規定軍種和某些兵種加設‘大將’級軍銜。此外,我們在軍官軍銜中還加設了‘大?!患壾娿暎ㄌK聯沒有‘大校’一級軍銜,只有朝鮮有),這是為適應我軍干部發展的情況而確定的?!?/p>
1955年10月,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在首次授銜時,被授予大校軍銜者1200人,而少將為800人,大校與少將為3比2。到1964年底取消軍銜制前,實有大校3193人。
1955年陸海空軍大校常服肩章
改革開放后,我軍開始醞釀恢復軍銜制,最初也曾有過設準將的方案。當時有關部門根據各國軍銜設置的共同特點,結合我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我軍軍官銜級設置的設想,認為我軍編制體制現在排以上層次有中央軍委、大軍區、兵團、軍、師、團、營、連、排,共九級。另全軍現有一些旅級建制單位,機關也有旅級(副師)的單位,因此,旅也應作為一級層次考慮。如果按尉官對應連、排,校官對應團、營,將帥一銜對應一級編制的慣例,我軍的軍官軍銜等級可設十三級。即:大元帥(最高統帥)、元帥(軍委)、大將(大軍區)、上將(兵團)、中將(軍)、少將(師)、準將(旅)、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同時考慮到我軍的組織體制近期內如有變化,軍銜等級可在此案的基礎上調整,旅級單位如不設,可不設準將銜。
在新軍銜制的擬制過程中,在少將與上校之間設置一個等級,作為師職軍官的軍銜,這一點成為共識。但是,具體設什么銜,是設準將還是設大校,意見還不一致。先后出現了三種方案:第一種是設準將不設大校;第二種是設大校不設準將;第三種是準將、大校都設,準將比大校高一級。
而準將的軍銜肩章已設計了樣品,筆者當時在總后軍需生產管理部,記得見過三個方案:一是將官以將級星徽區別,準將綴一顆星,少將綴兩顆星,中將、上將依次遞增星徽,均不綴裝飾花;二是將官肩章均加綴將級裝飾花,準將不綴星徽,少將綴一顆星,中將、上將依次遞增星徽;三是準將綴一顆星,少將也綴一顆星,但少將以上有裝飾花。
關于設準將還是設大校的方案,一開始多數人主張設準將,理由是我軍1955年軍銜制屬于“東方型”軍銜,而我軍新軍銜制更接近傳統的“西方型”軍銜,即軍官軍銜3等11級,不設大將、大校和大尉,設準將。因此我軍應與多數國家軍隊那樣,在少將和上校之間設一級準將銜。
但是我軍師職軍官數量太大,經總政干部部對全軍若干個典型調查單位的“試套”,僅總部某機關的一個管理處,就可出現9名準將。按若干試套單位的實驗數據推算,全軍可出現準將大概幾千名。這樣,將官的數量過多,超過蘇軍或美軍的數倍,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即使像有些人提出的那樣把準將看作非將非校的單獨一級,但從“準將”一詞漢語的語詞結構特點看,屬偏正結構,按我國傳統的觀念和人們的心理反應,準將還是將軍,仍然達不到控制將官數量的目的。因此最后還是決定不設準將而設大校,這樣既解決了使師職軍官和團職軍官在銜級上拉開檔次,又不至于過多地增加將官數量。
設準將還是設大校的認識在軍內統一后,需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說明的重點是,為什么要設大校?因為不少委員都知道,世界上多數國家沒有大校。1988年4月13日,總政治部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的《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草案)>若干問題的說明》中,對為什么要設大校軍銜,是這樣表述的:
“校官分為四級,主要是考慮我軍正師職軍官數量較多,如大部分授予少將軍銜,將官總數顯得太多,大部分授予上校軍銜,又顯得低了些,因此設置了大校軍銜。這樣既可以控制將官數量,又可以使師級職務軍官的軍銜與團級職務軍官的軍銜有所區別?!?/p>
這樣,我軍新軍銜制再次設置了大校,為校官的最高一級。1988年9月,新軍銜制首次授銜,共授予大校9600余人,少將1251人,大校與少將為7.7比1。
1988年9月1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發的授予羅光勝大校軍銜命令。
1988年陸海空軍大校常服肩章
2007年陸??哲姶笮37缯?/p>
軍銜等級設置雖然有著“國際慣例”,但并不是像度量衡那樣完全一致的,各主要國家的軍銜都保持自己的特色,如美、蘇(俄)、日等國。而我軍的大校軍銜,也是我軍軍銜制的一個特色??偟目?,我軍設大校不設準將,是從我軍實際出發,與軍隊總體規模、編制級別、軍官數量等等密切相關。絕不是像有些同志想得那么簡單:和美軍一樣設準將就得了。因為自1988年實行新軍銜制后,大校人數不斷增加,到新世紀初,已經達到×××××人。而同一時期美軍全部將官也只有900人左右,其中準將大約占一半。這種情況下,我軍就更不可能改大校為準將了。
2018年初,針對當時沸沸揚揚的“取消大校,設準將”傳言,筆者曾在中國軍網撰文,指出“我軍設準將銜的前提條件必須是軍隊體制編制有相應調整、軍官數量特別是師職軍官大幅度減少”。因此,從目前看,新軍官制度保留大校軍銜,是符合新時代我軍實際情況的。
大校軍銜命令封面
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