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走過十里長街中山路,不僅會經過松江老街巷襪子弄,還有一條與之隔河相望的道路——普照路。普照路的盡頭,坐落著一棟造型別致的二層洋房,通體由紅磚壘砌,久而久之,大家親切地稱之為“小紅樓”。
從外往里看,小紅樓正門兩旁各有一棵百余歲的羅漢松,遒勁的樹干、繁茂的枝葉,猶如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穿過客廳,可見一條長廊,右側連接起客房,左側是通往二樓的棕色木質樓梯,樓梯扶手經過歲月打磨,透出光亮的色澤。
據了解,小紅樓始建于1935年,當初主人還沒來得及入住,抗日戰爭便爆發了,陰差陽錯地成了日寇憲兵隊總部。直到解放后,時屬江蘇省的松江地委在此辦公。1959年松江劃歸上海后,小紅樓又成了松江縣委的所在地。根據時局的需要,小紅樓陸陸續續被賦予了很多新的身份,讓它一度成為松江的代名詞。
著名女作家羅洪曾在長篇小說《春王正月》中有這樣的描述:“北城門那條新興的熱鬧街道的東邊,有一所寬敞的三開間二層樓洋房,這房子在兩排新建成的小石庫門的住宅對面,再偏北幾十步,就是直達上海的那條汽車道的起點,因此這所占地約有四五畝的西式屋子,在這小城市里是很受人注意的。尤其是那兩扇寬闊的鐵門,兩盞新式圖案的門燈,以及用泰山磚砌成的圍墻,更使過路的鄉人矚目。”這里的“三開間二層洋房”指的正是小紅樓,由此看出,當時的它實屬風光無兩。
作為松江縣委接待中心,小紅樓接待過很多尊貴的客人,宋慶齡便是其中一位。1955年6月6日,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宋慶齡到松江視察,便下榻于此,為這棟二層洋房增添了幾分厚重感。
據《松江文史》記載,宋慶齡來松后,分別聽取了中共松江地委副書記郭玉漢對全地區的農業合作、生產經濟和文教衛生等工作情況介紹,中共松江縣委副書記王海濤關于聯民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聯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具體情況匯報。她聽了匯報非常高興,贊揚松江的工作有成績,并親切地說:“你們做了許許多多具體細致的工作,很辛苦了!”
視察活動在雨天也沒有停止。宋慶齡著重視察了全國水稻豐產模范陳永康所在的城東區長溇鄉聯民農業生產合作社(今車墩鎮打鐵橋村的一部分),同陳永康,合作社干部顧伯林、陳少良,以及老年、青年、婦女社員們進行了座談。
1955年6月10日,宋慶齡前往陳永康和社員們居住的湯洪浜做客,鄉親們考慮到雨后道路泥濘難行,便在水洼路窄地段鋪上了稻草迎接。陳永康一家滿心歡喜,把室內外打掃干凈,又借來了兩張八仙桌和條凳,作為接待室。其在縣委黨校學習的大兒子陳良才,也請假回來做接待工作。宋慶齡對陳永康家的簡樸、整潔很感興趣,并鼓勵陳永康愛人要學習文化。最后,宋慶齡還到南埭訪問了社員薛永林、費友財的家庭,她附在老年社員薛永林母親的耳朵邊問安問好,拉著婦女社員的手詢這詢那,俯身對著孩子、或抱著孩子逗玩逗笑……
就這樣,宋慶齡在泥濘的阡陌上來回步行了5公里。臨行時,她激勵社員們說:“希望你們努力生產,爭取更美好的生活,為廣大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樹立榜樣。”
這段歷史在《宋慶齡與她的衛士長》一書中也有提及:“但靳三旺他們這班警衛人員清楚得很,長期顛沛艱苦的生活,已使老太太的身體每況愈下: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蕁麻疹、麥粒腫等,在這兩年中幾乎折磨得她坐臥不安……每當靳三旺眼看著宋慶齡沿著農村田埂或土路高一腳、低一步地緩慢而又艱難地向前行進時,他真的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宋慶齡的松江之行給松江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松江干部展示了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優良的作風,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后來,宋慶齡視察松江,新華社、《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各大媒體均予以報道,客觀上宣傳了松江和陳永康在農業合作化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同年7月23日,宋慶齡在全國人大作報告時,有關松江的篇幅超過四分之一,引起了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以及全體代表的重視。
宋慶齡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在全國人大這樣重要的會議上,如此集中地介紹松江經驗,在松江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也是繼1949年10月毛澤東批示推廣松江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經驗,要求全國各地“一律仿照辦理”之后,又一次對松江經驗高規格的宣傳,客觀上極大地提高了松江在全國的知名度。
從宋慶齡和毛澤東先后調研松江農業合作化,到2012年溫家寶總理批示“松江的實踐和經驗值得重視”,再到今天松江家庭農場的創新發展,“松江大米”的出色表現,半個多世紀的風云激蕩,記錄了松江在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上走過的曲折與輝煌。
如今,時過境遷,小紅樓幾經易主,周遭的環境也已改變,唯有枝繁葉茂的羅漢松,用一圈圈年輪記錄著當下正在發生的故事。
■文 劉馳 ■圖 劉馳
■欄目責編 陸佳
■欄目主編 周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