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代史上,西方國家憑借船堅炮利,尤其是英法兩國,在亞洲大陸上四處侵略。在東南亞11國中,越南、老撾、緬甸等國紛紛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而泰國卻是一個例外:它雖然損失過領土,但是在近代史上從來沒有成為其他國家的殖民地。
從地緣政治來說,泰國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泰國位于中南半島中部,泰國向西可以進逼緬甸,往東則能威脅越南,朝南可以控制“海上十字路口”的馬六甲海峽。如此重要的位置,西方列強自然不會置之不理。
那又是為什么泰國能在殖民浪潮中獨善其身?是西方列強發善心?還是泰國太優秀?今天筆者就通過本文來試著剖析其中的緣由
泰國能免于被殖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泰國在外交上左右逢源。
1883年,法國已經完全占領了越南。隨后法國和泰國兩國簽訂了《法暹條約》,根據這個條約泰國把湄公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都轉給了法國,只保留了瑯勃拉邦。而就在同一年,緬甸被英國吞并,這樣一來英法兩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都和泰國接壤,而且恰好就是被泰國給分開了。
鑒于泰國重要的地理位置,英法兩國都想獨霸泰國。在那個實力決定一切的年代,泰國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大國的夾縫下求生,采取左右逢源的戲碼,以求保證自己的獨立。
泰國一方面積極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拉瑪五世甚至打破了泰王不能出國的傳統,兩次出訪歐洲,多次派團訪問歐洲各國。除了英法,泰國在歐洲也和普魯士、俄國等強國結交,讓英法兩國不敢輕易挑起戰爭;另一方面泰國利用了英法兩國間的矛盾和猜忌,有意把自己搞成英法在東南亞的緩沖地帶,設法牽制各方。
比如法國曾經向泰國要求開通克拉地峽,泰國人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英國人。而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馬六甲海峽一帶的優勢地位,就向法國施壓,最后還把俄國也牽扯進來了,最后法國這事只好不了了之。
又比如,英國通過《鮑林條約》在泰國攫取大量利益之后,泰國人馬上和美國、法國等其他國家簽訂了相似的條約,給予這些國家和英國人相同的特權。這樣一來,在泰國各國利益錯綜復雜,任何一方想要擴大自己的利益都很容易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
在這個時期,雖然泰國的部分領土被英法兩國蠶食,但是整體上泰國還是保持了一個獨立國家的地位。1896年,英法簽訂《英法關于暹羅和湄公河上游的宣言》,泰國被英法承認為中立國家。
而一戰爆發后,泰國一直躲在一邊暗中觀察,在確定了同盟國的頹勢之后,泰國才加入了協約國并對德國宣戰。而泰國憑借這一波“蹭熱度”不僅成功地混入了國聯,還在后來廢除了列強在泰國的治外法權。
二戰爆發之后,日本趁歐洲列強衰退之際開始在東南亞狂飆。泰國成了日本擴張的必經之地,泰國自知打不過日本,象征性打了幾下之后便放棄了抵抗。泰國還加入了軸心國,給日本提供各種物資,還對英美宣戰。日本見泰國這么配合,也就打消了吞并泰國的想法。泰國也借助日本的支持,在東南亞攻城略地,不僅拿回了曾經被英法割讓的領土,還順手擴張了一波。
二戰末期,泰國人又一次敏銳地意識到日本失敗的必然性。于是泰國人的操作又開始了,他們開始疏遠日本,私下里和盟軍接觸,還有意識地扶持地下抗日武裝。而日本投降的第二天,泰國馬上宣布之前的行為是軍政府所為,是無效的,自愿放棄占領的領土。同時美國出于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將泰國當做“被占領國家”而非“戰敗國”處理,除了把搶占的領土吐出來之外,沒受什么影響。泰國甚至還從日本那里拿到了大量的戰爭賠款。
泰國這種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或許我們后人看來多少有些“墻頭草隨風倒”,但這恰恰為泰國在亂世爭取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除了在外交上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地求獨立求生存,泰國對內也推行了改革。這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拉瑪五世改革(又稱朱拉隆功改革)。
拉瑪五世首先廢除了食田制度和奴隸制度,釋放了大量勞動力,大力改革司法、財政、教育,促進自然經濟的崩潰解體。泰國借助這一波改革開始邁入近代國家的行列,而這一次改革也被稱為泰國歷史的“轉折點”。這一次改革,也被稱為泰國的維新時期。
拉瑪五世還對泰國的行政體系進行改造,推行“省--縣--村”三級體制,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全國稅率,將稅權控制在政府手中。軍事上拉瑪五世開始推動軍隊現代化,從歐洲聘請了大量軍事顧問來操練泰軍。
經過拉瑪五世的改革之后,泰國的國力有了顯著的發展,也讓西方列強對泰國有了更新的認識。注意,這個新的認識并不是說列強覺得泰國不好欺負了,而是西方列強發現經過改革后的泰國對他們有著更大的市場,更大的經濟價值。而這是西方列強樂于見到的,既然泰國主動做了,那又何必動刀動槍呢?
對外左右逢源,對內銳意改革,這就是泰國獨善其身的根本原因嗎?
很顯然不是!在實力決定一切的國際局勢里,這兩點無法從根本上保持泰國的獨立。泰國雖然對外搞了很多動作,對內也進行了重要的改革,但是在強大的歐洲列強面前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讓泰國免于被殖民的根本原因還是國際局勢出現了重大變化:英法實力下降,美國和德國強勢崛起。
眾所周知,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之后,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俗話說得好“花無百日紅”,新興國家美國、德國的崛起,開始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其他列強的實力上升,英國的絕對話語權開始稀釋,“日不落帝國”的統治霸權開始出現了一絲松動。而法國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擊敗之后,實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咄咄逼人,讓英法兩個老冤家走到了一起。這個時候,英法兩國最重要的敵人是德國。在共同對抗德國這個頭等大事面前,其他細枝末節都可以暫時放一邊,而泰國恰恰就是這個細枝末節中的一個。
再者,英國東征西討占領了很多領土,但是為了維系自己在這些領土上的統治,英國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英國人逐漸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調整了自己的策略,將原先的領土殖民改為經濟殖民。一戰之后,英法國力進一步衰退,這個時候英法維持自己原有的地盤就已經很不錯了,哪里還有精力去為泰國和老冤家再干一架呢?
二戰之后,美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強國。英法兩國下的殖民地一個接一個地開始獨立,殖民主義就要成為老古董了。這個時候,英法兩國哪里還有心思,哪里還有能力再去把泰國搞成自己的殖民地呢?就算他們有這個心思,美國會答應嗎?
所以,泰國能夠在東南亞國家紛紛淪為殖民地的時代里,保持自身的獨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際大背景下,英法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的衰落,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去為了泰國而大動干戈。而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下,泰國的內政外交才有發揮的空間。
全文完
高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