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天中節、午日節、龍舟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草藥節、艾節、上日節、躲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地臘節、正陽節、五黃節、屈原日、粽子節、詩人節、解粽節、夏節等30多個叫法,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別稱最多的一個。
《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在古代先民眼里,端午龍節是個大吉大利的日子,龍舟競渡(刻有龍圖騰的舟船)是必要的祭祀活動,由“龍節”衍化而來的端午節名字有龍舟節,以及隨之而來的扒龍舟、賽龍舟等地方習俗。
2000多年流傳下來,端午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但多數時候還是以屈原為主。傳聞戰國時期的百姓看見屈原投江后,組織人員駕船去捕撈,卻遍尋不到屈原的尸首,擔心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紛紛回家拿出米團投入汨羅江喂食魚蝦,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解粽子的由來。
仲夏月悶熱潮濕,是皮膚病高發的季節,古人有五月采摘蘭草,以蘭草湯洗浴的習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憑借草藥治病的傳統內涵,端午亦稱草藥節、天醫節。其中必要的草藥包括菖蒲和艾草,除了洗浴之外,古人還會將菖蒲艾草懸掛在門上,因此也稱“菖蒲節”、“艾節”。
躲午節:源于五月有“惡月”之說,北方端午節這天,父母會將未滿周歲的嬰孩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好。
女兒節: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尚未出家的女孩兒,在五月初一至初五需系帶端午索(以艾葉為主材料的荷包),妝扮成鮮艷明麗的小女兒模樣,出嫁女可以在這幾日回娘家暫住,因此稱之為女兒節。
地臘節:源自道教的傳說。全年劃分五臘,正月初一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道書》中詳載:五月五日為地蠟,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此外,常見的天中節,源于端午在夏至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在一年中達到最高點;重五節顧名思義,五月初五;重午節因天干地支中五月初五恰逢午月午日而得名……
期待假期的人們過了清明想五一,過了五一想端午,距離端午節還有一個月呢,再等等吧。
這個夏天比往常來的早了些,可這持續一個星期33℃以上的高溫讓人有些受不了。走出家門必得享受一番皮膚在烈日中的炙烤,已經能夠感受到農歷五月恐怖高溫即將到來。
金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