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輯導語:微信狀態功能已經更新了一段時間了,也被不少人玩出了新花樣。在熱度漸漸褪去之后,本文作者對這個新功能進行了思考,看看微信狀態對于我們的社交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
前段時間,微信8.0有不少大動作,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更新是個人主頁增加了一個狀態功能,即用戶可以點擊 “+狀態” 添加自己的當前狀態,該狀態如果沒有手動結束的話,會自動在24h后結束,添加狀態后,還可以看到有多少個好友和你在同一個狀態,并查看他們狀態的詳情。
微信狀態示意圖
因此本篇我們來聊一聊微信狀態。
看微信狀態目前可以發布的內容,無論是關于分享心情,關于運動,關于工作和學習的內容,都讓人感覺是會發布在朋友圈的內容。除此之外,二者都可以選擇內容公開范圍,都可以添加位置,都可以添加照片,讓人不禁聯想這二者背后的關系。
在有朋友圈且朋友圈這個功能如此成功的背景下,為什么還要做出微信狀態這樣一個功能呢,在大哥的光環下,微信狀態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呢。一個產品/功能的出現要么解決一個問題,要么滿足一個需求,那么微信狀態解決了什么問題呢?
從競品分析的角度而言,微信狀態存活下去的根本是解決其競品即朋友圈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討論的焦點變成了,現在的朋友圈有什么問題?
朋友圈本身沒啥問題,滿足了高效的維護社交關系的需求,打開朋友圈可以快速瀏覽所有好朋友的近期更新一一查閱點贊,戳開看大圖,這個朋友胖了沒,那個小姐妹最近又換了新發型等等。
但是隨著好友數逐漸增加,朋友圈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雜,每天批閱奏章到深夜也看不完。
為了更快的看完,很多信息直接略過,仿佛刷朋友圈成為了一種任務,忘記了自己刷朋友圈的初心是為了關心朋友們的近況,而是變成了讓我康康最近又有哪些微信好友有新的作品參與本王朋友圈的凡爾賽大賞。
隨著大家的好友數目不斷增加,在這些好友中有多少人是每天都會聯系的,有多少人是其實沒見過面但是朋友圈偶爾見過的點贊之交,還有多少人加完好友之后就成了僵尸好友,既不發朋友圈,也從來不說話,硬生生的也沒什么交集,這個好友可能再過一陣子你都不記得這個人是從哪里加的。
如果這些人的日常分享都能平等的拿到一張你朋友圈大賞的入場券成為熱鬧廣場的一部分,帶來的就是你真正關心的朋友的有效信息密度被稀釋,刷朋友圈的時間被無限延長。
朋友圈日益增長的內容和每天有限的24小時時間就成為當代人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矛盾,所以,有一部分人提出了訴求,能不能出個篩選機制,只看指定好友的朋友圈/不看部分人的朋友圈。
事實上,這個功能已經有了,在申請好友和添加好友的時候我們就能對這個好友的朋友圈權限進行分類,是僅朋友還是不看他。
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除非是非常明確的覺得這個人是微商,他提供的內容對我毫無價值,或者說我和這個人就是這會加個微信轉賬付錢,以后都不會再有任何交集,否則大概率本著損失規避的原則都不會屏蔽其朋友圈,頂多自己的朋友圈對其不可見。
這背后根本的原因在于隨著微信好友的泛化,朋友圈已經從好友之間社交分享的工具變成了一個信息獲取的工具,有瓜朋友圈先吃,有合照朋友圈先看。
我們和某些人成為了微信好友,是為了訂閱其朋友圈的內容,而不是為了和他做朋友,微商跟我們加好友,不是為了和親親你成為朋友,是為了獲得你朋友圈廣場的一個穩定曝光機會。
所以,無論怎么樣給朋友圈加篩選和分類的機制,朋友圈的定位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如果朋友圈本身不再是為了刷好友的動態的話,被稀釋的社交關系就不再是問題,用朋友圈實現當代年輕人的松圈社交就變得合理了,維系超過500+的點贊之交。
松圈社交,是“90后”的專屬交際定義。是指對圈子若即若離。既不親近,也不疏離。利用圈子的優勢,包括歸宿感、安全感等,同時絕不接受圈子的束縛。
那么朋友圈原本的定位,關注好友的近況的重任就落到了小弟弟身上——微信狀態。
500+微信好友里面,總歸有幾個人是你的貼心好友,總歸有幾個人是曾經在一段旅程一起打拼過的戰友,想起來的時候想說好久沒見了,不知道他/她最近過的怎么樣,很久沒聊過天了一時間也不知道聊點什么,就會先打開朋友圈看看近況,然后看看有沒有什么可以聊的話題。
比如,誒你國慶來北京了呀,哇你和男朋友已經領證了巴拉巴拉的。但是用朋友圈去了解近況維系關系有幾個顯著的問題:
迫于朋友圈的社交壓力,由于朋友圈的廣場性質,以及每個人都想建立一個有正面標簽的人設的想法,內容逐漸由日常變得凡爾賽,變成了分享我的吃喝玩樂,秀出我最好看的照片,分享我做過的最牛逼的事情。所以看朋友圈,大概率覺得每個人都過的很不錯。
體現在兩個方面,近況不夠近,內容門檻高導致的信息滯后。
點開朋友圈查看近況的話,運氣好的時候能看到近三天更新的朋友圈,運氣差的話,打開朋友圈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有一條六個月之前的動態,在抱怨自己加班,過去了這么久,可能都未必還在那家公司了,不是我們想要了解的近況。
此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場景,就是明明你和好友去了同一個演唱會,但是由于目前大家發朋友圈的流程都是看到值得分享的東西,先拍照,然后之后有空了回家精修圖,再琢磨一個文案,考慮好分組之后,朋友圈發出來已經是第二天了。
當你發現你們倆在一個演唱會有機會偶遇的時候,已經各自回家了。比如你在北京,看到朋友發了一個故宮的游客照,等你問他要不要來找你玩的時候,他說是上周來拍的,只是這周才把圖發出來。
除了少數真正熱愛發朋友圈的人以外,大部分人都不會頻繁的發朋友圈,或者沒有那么多東西可以在凡爾賽廣場分享,有一些朋友甚至從來不發朋友圈。
這就導致畢業之后這個人就好像消失了一樣,你無從了解他的近況,班上人也沒人知道他的近況,雖然當初一起刷過夜考過研,但是你只能看著這段關系漸行漸遠。
很多時候,我們打開朋友圈,什么新的內容都沒有,或者只有一條三天可見的橫線。所以微信狀態相比朋友圈做了幾個改動,去改善這些問題。
1)內容回歸真實的日常
用五個分類下的28個子類去概括你真實的日常,與朋友圈的自命題小作文相比,微信狀態是命題式作文,指定模塊的好處在于有了結構化的分類,比如說你可以迅速根據共同分類關注到和你在一個狀態的好友(“x個好友也在喝酒”)。
2)內容強制失效
微信狀態24h后失效,通過這樣的產品設計教育用戶,這個是一個短期的狀態,或者說活動,只代表當下以及未來幾個小時內你的狀態,不能把它當作你未來很久的狀態來設置,那它就不是狀態了,而是微信簽名,或者個人主頁的朋友圈。
類似于“手機換號碼了”“考研中”這類不是微信所定義的狀態(如果你愿意每天去更新一遍也不是不行)。狀態功能定時結束代表的也是你這個狀態的開始和結束,當一個東西具有時效性的時候,鮮度越高也就越有價值,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多個好友在一個狀態的時候,排序按照時序進行倒序了。
此外,朋友圈和微信狀態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不同就是:比起朋友圈的穩定入口,微信狀態的使用路徑可太長了。
你需要找到你這個好友,點開其個人主頁,才能看到當前的狀態及詳情,而且微信狀態目前沒有入口直接一鍵查看所有朋友的狀態,只支持單點的查看單個好友的狀態,使用效率是非常低的。
一個衍生問題是為什么目前沒有統一的查看狀態的入口?
因為看所有人的狀態就是一個偽訴求,否則就相當于在朋友圈開出一個新tab叫做狀態。
但實際上我連某些人的朋友圈發什么都不關心,我怎么會關心他們的狀態,朋友圈的朋友未必是真的朋友,我想看的狀態我自己主動去看就好了,和我在一個狀態的好朋友也值得關注,除此之外,其他人在什么狀態對我來說就是信息噪聲。
有些事情,慢一點會比較好,如果把朋友圈比作海王式交友的話,那么微信狀態就是希望通過降低使用效率,提高操作門檻來提醒你,把稀缺的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關注的人身上。
剛剛關于朋友圈現存的問題,還有一個沒有解決,即更新頻次不夠高的問題,微信狀態能解決嗎?那些不更新朋友圈的用戶會更新狀態嘛?
事實上,不排除有一些人就是不需要社交,也沒有分享的欲望,無論是狀態還是朋友圈他都不想發。但還有一批用戶并不是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我不是不想分享,而是我真的沒什么可分享的,少數人的生活每天都那么精彩,有名媛下午茶,有吃吃喝喝,有各種展可以看,有各種演唱會,各種活動可以參加。
真實的日常是上班、下班、加班、睡覺,哪一個拿出來都沒法參加朋友圈大賞,似乎和其他人的生活格格不入,雖然這才是大多數人大多數生活的常態。
朋友圈人太多了,每個文案要考慮老板會不會看到,同事看到會怎么想,同學看到會不會覺得我很矯情之類的,當下想要分享喜悅和想要吐槽的情緒,在思考完應該對哪些人可見之后就逐漸趨于冷靜,想想還是算了。
1)解決了發什么的問題,狀態降低了分享的成本
你不需要在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你只需要選一個符合你當前的狀態就行,不需要凡爾賽的文案,也不需要精修過的照片。
你可以真正的分享你的當下,普普通通的日常,大部分人的日常都能涵蓋在那28個子類中,吃飯、睡覺、上班。
即使沒有被包含,也可以選擇未知狀態,然后自己備注文字,如果你買了最新款的iphone,拿到了夢寐以求的offer,狀態沒有對應的tab,也不會有對應的tab,這些狀態可以直接在朋友圈分享。
2)狀態解決了社交壓力的問題
看狀態的路徑足夠深,足夠排他,保證了看到的人有限,要么是和你在同一個狀態的朋友,要么是真的很關心你的人,聊天被置頂或者最近有過聊天,或者特意點進主頁看你的狀態。
它是一個情緒分享的入口,不用擔心被誰看到會如何,因為不是真正關心你的人根本不會看到。
從文案上也可以看出區別,編輯狀態時,文案為“就這樣”,而不是“發布”,從文案的角度,微信在教育用戶這是一個聚焦于你自己的狀態,不用擔心發布出去誰會看到,發布出去會收獲幾個贊,專注于分享自己就好,就這樣,工作日摸魚是我的態度,深夜喝酒是我的態度,早上七點去運動也是我的態度。
發朋友圈的快樂是收獲各種點贊和評論,那發布微信狀態會獲得什么樣的反饋呢,如果沒有反饋的話大概率很難真的每天去更新狀態和看狀態,畢竟效率確實很低。
當然有,發布完狀態之后,可能會有以下兩類反饋(信號),作為發布狀態的獎賞:
“你不是一個人”——每次發布完狀態之后,就可以看到幾個好友和你在一個狀態,而且可以列表查看全部詳情。你會發現,即使是普通的不能普通的日常,其實也有很多普通人和你一樣在默默努力,你不是一個人,也不用自暴自棄,普通才是常態,忙碌才是常態。
比如說深夜更新一個狀態,忙,發現12個好友也在忙,深夜更新一個喝酒,發現18個好友在喝酒,其中還有不怎么會喝酒的老同學,于是話匣子就打開了,知道有人和自己一樣也能感受到連接感,自己不是一個人,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
“你的日常有人關心”——別人關心你飛的高不高,有人關心你累不累。比如pdd的案例,表面大廠工作,光鮮亮麗,朋友圈轉發著公司的招聘貼還有單休時和同事出去狂歡喝酒的照片,但是實際上每天上個廁所都排隊,每天的日常生活幸福感極低,無處訴說。
微信狀態作為一個情緒出口,表達了你最真實的情緒和狀態,真正關心你的人見到了點個贊表示支持和鼓勵或者基于狀態和你發起對話的話,你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節奏中,也有人在悄悄關注和關心你。狀態的定位就是更新你的日常,讓關心你的人了解到你的日常。
所以綜合以上分析,微信狀態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想起某個好朋友-找到他-點開個人主頁-查看狀態-發起一段對話。
微信狀態相比朋友圈只支持點贊不支持評論的原因就在這了,點贊表示你對他近況的關心,如果真的有什么想說的,請打開對話框,直接告訴他。
微信狀態的正確打開方式
例如:突然想起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我來看看你,最近在干嘛,最近還好嗎,看到狀態上寫著“最近剛剛分手”, sorry to hear about that,那就打開聊天窗口好好聊一聊:剛看到你的狀態,你還好嗎,有什么想要和我聊聊的嗎,要不要一起出來吃個飯?
微信狀態回答了一個問題,你在干嘛(現在到未來的24h內)。想了解和關心你近況的人可以通過這個窗口走近你,和你聊天的人可以基于這個明確被回復的預期。
所以這個微信狀態和QQ的狀態的區別是,qq用戶一定有一個狀態,或是在線或是離線,你在任何場景都可以看到它的狀態,他是一個基礎屬性。而微信狀態是一個附加屬性,有的用戶有有的用戶沒有,且只在特定場景透出,用于親密關系社交,而不是擴列和破圈。
例如在群聊中,并沒有在名稱后面帶上狀態標簽,搜索時也不會默認帶上狀態標簽,因此狀態并沒有擴列的功能,不會在非好友之間基于狀態去實現破圈。
事實上,這也符合常理,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大概率也不會和陌生人去分享你的日常,不會因為同在一個狀態就決定要一起。
比如你去食堂的時候會和好朋友一起去,好朋友不去的話你去食堂遇到了其他也是去吃飯的人不會說這么巧呀,你也是來吃飯的,那我們一起吃飯吧,然后選擇和陌生人坐在一桌吃飯。好朋友不去的話,大概率就是一個人坐著吃飯。
最后,某種程度上,狀態想實現的是朋友圈當初想實現的事情,用一種更曲折的方式實現了。回答本文最初提出的問題,微信狀態解決了什么問題?
它解決的是:隨著好友數增加,朋友圈作為一款高效社交的工具逐漸向信息獲取的工具轉變后,人們缺乏真正的情緒和狀態分享出口,缺乏一個維系深度關系工具的問題。
因此,通過精簡掉其他人的狀態信息(只看和自己同一狀態的好友信息),以及提高查看狀態的門檻,強制失效的產品規則,保證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真正關心的內容,看到我們內容的人都是真正關心我們的人。
基于這個狀態,我們能夠了解真正的朋友的近況,基于近況發起一段高質量的對話,雙方都能被高質量關系所治愈,充滿了面對生活的動力。
李濤,微信公眾號:檸檬tw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新人產品經理,專注于產品求職分享和社交/社區賽道產品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