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來聊一聊息肉。一談到息肉,很多人會聯想到腫瘤。息肉和腫瘤有什么區別?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醫學上把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都叫作息肉,如長在聲帶上的"聲帶息肉",長在鼻腔內的叫“鼻息肉”,長在膽囊壁上的
今天來聊一聊息肉。
一談到息肉,很多人會聯想到腫瘤。
息肉和腫瘤有什么區別?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醫學上把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都叫作息肉,如長在聲帶上的"聲帶息肉",長在鼻腔內的叫“鼻息肉”,長在膽囊壁上的叫“膽囊息肉”,長在胃壁上的"胃息肉",長在腸腔內的叫為“腸息肉”……一般是根據息肉長在的部位進行命名,若有兩個或以上的息肉,則稱為“多發性息肉”。
大部分息肉屬于良性病變,不必太過擔憂,可以通過手術切除,達到短期治愈的效果,單個典型息肉切除后,一般1-3年內要定期復查。多個不典型息肉切除后,一般半年內定期復查。
其中也有一部分息肉有惡變傾向,所以,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定期到專科體檢,是很有必要的!
腫瘤則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出現克隆性異常增生。腫瘤包括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通過手術治療一般可以治愈,息肉就是良性腫瘤的一種,而惡性腫瘤就是我們常說的癌癥,具有過度增殖的特性,腫瘤細胞可出現局部浸潤,也可以轉移到相鄰或遠處其他臟器,影響、破壞其他臟器的正常功能,直到臟器衰竭,生命終結。
中醫對息肉的認識:
息肉即中醫所說的惡肉死肌,屬于癥瘕范疇,主要是由痰瘀凝結,氣血瘀滯引起,有既難收縮變小,又難消散而去的特點。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常用于消散息肉的古方——濟生烏梅丸。
濟生烏梅丸,出自宋代醫家嚴用和,原本是用于治療“腸風便血”。而現代常見的內痔出血和直腸息肉出血,其癥狀特征與古人所說的“腸風便血”較為類似。
陳修園指出:“下血淋漓治頗難,濟生遺下烏梅丸,僵蠶炒研烏梅搗,醋下幾回病即安。”
但是,中醫治病,貴在靈活變通,若對本方進行靈活加減,對多種息肉均有消散之功,先來看看本方有何奧妙?
藥物組成:烏梅、僵蠶。
烏梅,味酸,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烏梅因其味酸,酸能收澀,酸能生津止渴,酸能入肝,故有斂肺澀腸、去死肌、蝕惡肉、化痔消息肉之功。
《神農本草經》云:去死肌、青黑痣、蝕惡肉。
《本草逢原》:“惡瘡胬肉,亦燒灰研敷,惡肉自消……”
息肉是一種有形的贅生物,按理來說,對于息肉,西醫宜切除,中醫宜消散,為何要用酸收的烏梅呢?
消散息肉就像一場伏擊戰,先把敵人團團圍住,再集中火力,一舉殲滅。
中醫把這種治療思維稱之為“欲散先收”。意思就是說,要把這個息肉散掉,你先得把它收伏住,防止它不斷長大。
就像張仲景用烏梅丸治療蛔蟲癥,蛔蟲得酸則靜,再配合辛散溫通的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等,一收一散,蛔蟲就下來了。
所以,烏梅的作用,一是能將息肉收伏,二是能直接消蝕息肉。
如果說烏梅屬于收,那接下來將要介紹的第二個藥物僵蠶,則屬于散。
僵蠶,味咸,性辛平,歸肝、肺經。
為什么要用僵蠶?
首先是因為它有散結聚之功。想必大家小時候都養過蠶,放幾片桑葉,一會功夫就被啃的一干二凈。而且,我們徒手都很難撕開的蠶繭,它卻能自己破繭成蝶,可見僵蠶的消散之力有多強。
《本草綱目》:“散風痰結核,瘰疬……痰瘧癥結”。
《本草經集注》:“滅諸瘡瘢痕”。
此外,僵蠶還有消痰瘀之功。我們知道息肉的形成與“痰淤互結”有關,簡單四個字,包含兩個病因(一個是痰,一個是瘀血)兩個病機(一個是血瘀,一個是結聚)。而僵蠶一方面可以消痰結,一方面可以瘀結。也就是說可以同時兼顧以上兩個病因、兩個病機。
如黃元御在《玉楸藥解》中云:入足厥陰肝經,活絡通經,驅風開痹。
所以,僵蠶配合烏梅,無疑是消散息肉的最佳拍檔,烏梅將息肉圍困收伏,僵蠶將痰瘀破開,一收一散,一陰一陽,可謂是妙不可言。
寫在最后的話:
息肉是有形之物,不同無形之氣滯,消散起來并非短期可效,需在辨證的基礎上,以本方為主藥,結合其他藥物,如聲帶息肉,可用本方配虎杖、桔梗等;如膽道息肉,可用本方配威靈仙、桑枝等;如腸道息肉,可用本方配紅藤、槐花等;婦人盆腔內息肉,可用本方配小茴香、艾葉……具體治法方藥,則需因人施治,隨證治之。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