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去年有個外地人來看了我的果園,說愿意出價80萬買斷我的承包經營權,我沒答應他。這12年來,我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種地農民,到如今擁有一片別人垂涎的果園,我都經歷了些什么?承包33畝稻田:年輕是我的本錢2010年,我27歲,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原來的
去年有個外地人來看了我的果園,說愿意出價80萬買斷我的承包經營權,我沒答應他。
這12年來,我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種地農民,到如今擁有一片別人垂涎的果園,我都經歷了些什么?
承包33畝稻田:年輕是我的本錢
2010年,我27歲,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原來的食品廠機修工作,在農村老家承包了30多畝地來種水稻,當起了名副其實的農民。
十多年過去了,我現在38歲,仍然在從事農業種植。
手上已經有了80多畝的種植園,20多畝的山地。
你是不是想問我,現在一年能賺到多少錢?按照致富經的說法,年入百萬不成問題了吧?
我就實話告訴你吧,我收入多少,全憑天意。
一年掙四五十萬有過,虧三四十萬也有過。
到目前總的來說還是賺到一點錢的,最起碼這十多年來我靠種地養活了一家人。
現在,“種地不賺錢”早已經是農村人的共識了吧。
而2010年以前的時候,種地還是能掙一點點錢的,尤其是大量承包土地,規模化,機械化種地,分攤到每畝的種地成本比較低。
算起來多少可以賺點辛苦錢。
那時候我們鎮上就有一些外地人專門承包田地來種水稻,少則二三十畝,多則六七十畝。
據他們所說,平均一畝地年收入兩千元左右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村上也有一個本地的大耕戶,承包了有40多畝地,種水稻。
按他說的,勤加管理,主要不遇上天災什么的,一年收入8、9萬塊錢確實是有的。
年入8萬,對于現在的經濟水平來說那算不上什么高收入,但那可是2010年以前的8萬塊錢哦。
那時我在食品廠做機修工才1700多塊錢一個月。
那時候四個人去茶樓吃頓飯,兩肉兩菜,結賬才不到80塊錢。
所以,當時我選擇做農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覺得大規模種地是可以掙到錢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這人喜歡拼搏。
我很討厭朝八晚六的工廠生活,每天兩點一線的工作實在讓我受不了,更受不了每天被別人管束的日子。
我很渴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田地或者果園。
自已給自己打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要餓不死,哪怕是掙不到錢我也心甘情愿了。
還有一個最深層的原因就是我還年輕吧,那時我還沒有結婚,連女朋友都沒見影。
而且自己的父母還算年輕,給父母養老的問題也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
沒有一丁點家庭方面的負擔,我便敢去冒險。
年輕力強,胸懷創業的激情。
80后出生的朋友們,都聽過Beyond的歌吧,他們就有這么一首叫做《農民》的歌,用其中的幾句歌詞來形容當時的我,最貼切不過: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忘掉夜里月黑風高,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但靠兩手一切可達到!
我承包了33畝耕地,種了6年水稻
我最初的時候承包的田地有33畝,全部用來種水稻。
地是怎樣拿回來的?
其中有20畝是從外地人手上要回來的。我說是要,其實用“奪”這個字更合適點。
因為我爸做了幾十年的村長,村里的大小事務,他說的話是有分量的。
我是村長的兒子,跟村里人的關系放在那,我說要把本村的田地拿回來自己種,從小一起長大的同村朋友兄弟們一定是支持我的,這是有天然的優勢。
當然,現在是文明社會,我也絕不能仗勢欺人,村長也得講道理。
我跟承包我們村田地的一個外地人直接說我要把地拿回來種。
他開始不愿意放手,我也沒強迫他。
后來我又和幾個同村朋友一起找他談過幾次。我說這些田地我是鐵定要拿回來的,但我沒有要求你馬上撤走,最起碼也會等到你收完今年的晚造谷。
何況你跟我們只有口頭上的承包協議,也沒有說簽了多少年的承包合同,明年我們都有權不再租給你種。
這個外地人手上的20畝地都是我兄弟們家里承包的責任田,這家三四畝,那家四五畝地湊回來的。
現在民意擺在面前,他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撤場。
臨了我還給他每畝地補償了500塊錢,又請他吃飯喝酒,共花掉了我一萬多才讓他心甘情愿地撤了場。
拿到了這一大片田地,我回頭又逐門逐戶地找村里人談,又從他們手上零零散散地湊了十來畝,合共要到了33畝地回來。
那時候村里人都不愿意種地,一是大部分人都已經在城里買了房子,年輕人搬了出去市區生活,老人要么跟著出去幫忙帶孩子,留在村里的也種不動了。
那些沒買房的村民也都不愿意種,都說種那兩三畝地,又累又耽誤事情,一年到頭也就掙點口糧,算起來還沒有去工廠打幾個月工賺的多呢。
基本上大家的田地都是租給愿意種的人去種,大多是租給外地人吧,田租一年也就幾百塊錢,租給誰都沒所謂。你是本村本境的,你說要種,那自然優先給你了。
種田的實際支出和收入
種這33畝地,我賺到錢了嗎?
第一年賺到了,但是很少很少。
我開始時雄心勃勃,對種地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開春下秧,引水灌溉,拔草施肥,修整田垅,噴灑農藥,所有大小事情我都是一馬當先,頂著烈日高溫,全然不覺得苦不覺得累。
犁田是我自己開著手扶拖拉機去干出來的。
想來我那時真的很猛,單人匹馬開著手扶拖拉機,風風火火地在田間穿梭往回,不到一個小時就能犁完一畝地。
補秧苗是我爸和我媽去補的,因為我覺得這些工作沒必要做。
我的想法就是,一畝地能補多少秧苗?
哪怕你一畝地補插1出分田秧苗,30畝地才多出3畝。
3畝地長出1500斤稻谷,這才值多少錢?
但是你補這30畝地需要花去你多少天的人工?有那個時間我還不如去干點別的來錢更快。
所謂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種地有個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就是許多事情耽誤不得。你無論手頭有多忙,再分不開身,哪怕你病到起不來床了,你終究也得相辦法抽時間出來,順應農時節氣去把田間的事情做了。
誤了農時,說什么也是白搭。
我耕這30多畝地,插秧和收割是必須去外面請人回來幫忙的,要不我自己真的忙不過來,哪怕我是鐵人,24小時不吃不睡也應付不來。
攤子大了你就得招人做,搞大規模種植,人工費是必須考慮的一項重大支出。
好在那時候的人工費水平還算低,在十里八鄉找幾個大媽來幫忙插一天秧苗,每人才30塊錢的人工費。
這事要擱現在,150塊錢一天也未必有人愿意干。
第一年的早造谷我賣了兩萬多塊錢,平均畝產600多斤稻谷吧,每百斤稻谷賣100多點。
除去田租、機耕費、請人插秧的人工費,化肥、農藥,收割稻谷的人工費、機械費,算算還有一萬塊錢左右的盈余。
當時我確實有一點后悔,我花這大氣大力折騰了四五個月,那可是30多畝田啊,到頭來才掙這么一點點?
平均下來一畝田才掙300多塊錢?
事實就是這樣,由于面積大,我人手不足,只能粗放管理。所以產量很低。
我看到我爸滿布皺紋的臉,一言不發,深陷的眼眶,盡是經年累月的滄桑。
其實我爸當時是極力反對我種田的,他總是說自己種了幾十年的地,就沒有在土地里挖到過銀子出來。
我就說你種那幾畝田當然賺不到錢,你炒一個菜也要開火燒鍋,也要油鹽醬醋,也要花你的人工錢。
別人飯館炒一百個菜,也是一樣的流程,但是別人分攤到每炒一個菜的成本跟你炒一個菜的成本能一樣嗎?
我爸還是不同意,說你去廠里打工,旱澇保收,除去吃喝一年下來也能剩下萬把塊錢。
你種地的話,好年好景才掙1千來塊錢一畝,要是遇上臺風水淹了,你一年就白干了。
為這事情我跟老爸吵過好多次架,有次兩人火氣沖上腦門,還動手干了起來。
后來承包田地這些事情都是我自己去操作的,我爸雖然是村長,卻從來沒幫我說過半句話。
可是我的牛脾氣上來了誰也擋不住。
直到我開春下田,我爸也看到了我的決心,才放下了執念,扛著鋤頭過來給我幫忙。
說來這一造水稻能掙這一萬來塊錢,有一半還是我爸媽的功勞呢。
農民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一粒全看天意,我算是深有體會。
徹底認清種地掙不到錢的現實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開了這么一個大攤子,硬著頭皮也得種下去。
我想種田賺不到錢,主要還是因為成本太高,產量太低。
種幾十畝田,真的是處處牽涉到大量的成本,一包化肥幾十塊,一瓶農藥十幾二十塊,收割機割一畝120。
這些農資成本,單一畝田來看確實不多,但是換算到30多畝田就都是一筆筆不能忽略的錢了。
不光成本,種田的每一道工序也都是要花大量的力氣和汗水來堆砌完成的。
以前還是插秧苗的時候,從早到晚彎著腰插田。
一天下來腰都疼得直不起來,后來普及了拋秧技術,情況才稍微好了一點。
收割稻谷更辛苦,拿著鐮刀彎腰割禾,割了又要抱成一捆去打禾苗機哪里打谷。
一臺打禾機四五百斤,從村里把它挪到田里,割完禾又要把它挪回去村里,這個過程也是苦不堪言。
打完禾還得裝袋,七八十斤一包的谷子,手拉肩扛從田間地頭扛到大馬路邊,上板車,又拉著車走幾公里路回去村里。
你從電視上看到的風吹稻浪,金光閃閃,什么稻花香里說豐年,那些都是別人詩化了的田園生活。
真實的種地農民的日子,一天你都不想過。
濕谷拉回去還要曬,幾千斤的谷子每天鋪散到村里的曬場讓陽光曬干水份。
每到曬谷時節,天氣總是陰晴不定,這會兒陽光普照,等會說變就變,下起雨來不容分說。
“走水谷”就是一看天陰了就得趕緊把稻谷裝袋收起來,搬回去谷倉以防雨淋。來不及收回去的就只好拼命鏟成一堆,蓋上紅白藍帆布應急。要是雨一直下個沒完,水就會從帆布底下滲進去,浸透了底部的谷子,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現在普及了收割機,割禾要比以前輕松得多。但是扛稻谷運回去曬谷這些重體力活還是要耕戶自己下力氣去干的。
所以說種地這事情,每個環節都要錢,每個環節都要花大力氣。
產量的事情更是無從說起,種一畝田你可以精耕細作。
但是種幾十畝田,你想精耕細作就得請人,要請人就得花錢,你花得起這個成本嗎?
就當你把稻苗當孩子一樣管理,老天爺給不給飯吃還未可知。
要是遇上氣候不好,產量不高,虧錢是分分鐘的事情。
還有各種病蟲害,禾苗期有福壽螺,掛穗時有稻飛虱,稻螟蟲,老鼠麻雀也愛來攪攪局,你只能疲于應付。
有一年的晚造谷,我實在是太害怕“走水谷”了?
為了節省點人力成本,我請了全自動收割機到田里收割,谷子從收割機出來后就直接打包,含水份賣掉。
當時的濕谷價格是90元/擔(干谷是165元/擔),割了33畝田,一共賣了16000斤稻谷,到手14400元,給完收割機費110元/畝,我手上剩下10770元。
這1萬多塊錢,還沒算化肥農藥田租的成本,我付出的時間和人工費就更不要算了,實在是不敢算。
又有一年,我覺得賣濕谷實在是得不償失,就又自己曬谷。
沒想到谷子曬著曬著,天氣驟變,一連下了一個四五天的雨。
我收不及,一萬多斤谷子就那樣任憑它淋雨泡水。
村里人騎車經過,看到了都一個勁地搖頭嘆氣。
谷子要是被雨淋了,再灑干的話,不光重量會大打折扣,品相也會變得很差,變成次品谷子,價錢賤得要死。就這也還算幸運了,要是淋濕了堆成一堆,內部溫度太高就會導致稻谷發芽,發了芽的稻谷就是廢掉了,沒人要的。
當然,有不好的年頭,也有好的年頭。
有一年也是晚稻,我這30多畝田共收了2萬3千多斤稻谷,而且是以曬干的重量來計算的。
當時收購價是169元/擔,這一季我收入了38000多塊錢。
而早稻的收入已經足夠充抵所有的田租化肥農藥和人工成本了。
也就是說這一年我種田純收入了38000多塊錢。
這是我種這些田以來最好的成績。
但是好的年景不多,平常的年份基本都是瞎忙,平均一畝田掙6、7百塊。
從種地的第三年起,我就徹底接受了“種地賺不到大錢”這個現實。
我種田不掙錢,卻也從中得到了別的收獲
既然知道了種地不賺錢,那我為什么還能堅持這么多年,而且光是種稻谷都堅持了六年?
從第三年起,我就在拓展別的農業掙錢模式了。
也是因為有了這一片土地,我才有一個基本盤,依靠這個基礎去發掘別的賺錢門道。
這里我就說兩個吧。
第一個是從小散農戶那里收稻谷,運去加工廠能賺到錢。
那時候我賣稻谷認識了一些收購商,經過輾轉介紹,便認識了一些稻米加工廠的老板。
便知道了從小農戶那里收集稻谷運到米廠,可以賺一點小差價和運輸費。
我有個養鴨子的朋友自己買了貨車做飼料運輸。
那時候我便跟同村另一個兄弟一道,常常蹭他的貨車去收稻谷。
小農戶耕的稻谷,往往是曬干后留下一家人的口糧,多余的都想拿去賣掉。
我倆便趁著農忙曬谷的日子,開著貨車十里八鄉地轉,把小農戶的稻谷收購起來送去米廠。
收滿一車有上萬斤稻谷,每百斤能掙個十元八塊的差價,有時一天下來就掙到一千多塊錢。
但是這里得說明一下,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糧食收購的,不然會觸犯國家法律。
根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從事糧食收購經營者必須具有糧食收購許可證才能進行糧食收購。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需要提供工商營業執照和相關證明,如果沒有證件進行收購,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會依法對其進行查處,沒收非法收購糧食,并處以20萬元以下罰款。
也就是說,一般人是不可以從事糧食收購業務的,必須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
早幾年在內蒙古發生過一個很有名的案例,說是一個農民私自收購了幾十噸玉米,被當地檢察機關以倒賣糧食罪起訴了,判了一年有期徒刑。
這件事在全國影響很大,輿論一片嘩然,成了當年度全國十大法制案例之一。后來案子又被高等法院駁回重審,最后改判了無罪。
理由便是他的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不滿足刑事犯罪的三大要素。
刑事犯罪的三大要素:主觀故意,情節特別嚴重,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確實,有些農業法律法規也需要與時俱進了。
出售余糧是許多小農戶的意愿,但是他們大多地處偏遠,運輸不便,銷售渠道單一,相對來說不容易賣糧。
個人收購商便很好地填充了這部分空白:上門收購,集中運輸,既切實解決了許多小農戶的困難,又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運輸成本,比千家萬戶農民各自拉去賣要環保得多,這不是更符合現在的節能減排理念么?
繼續說收稻谷的事吧。即使你有收購稻谷的資格,也不代表你去收就一定賺到錢。
一是你得懂行,會看稻谷的品種,早稻晚稻,粘稻糯稻都是不同的收購價。
還要看品相,看雜質,看含水量,說白了也是個經驗活,新手入行容易失誤,要交“學費”。
我倆初時收稻谷也翻過一次車。
有一次收了一個大耕戶的谷子,當時就看它的水份有點大,但是一時心急賺錢,又被那農戶慫恿了幾句,就收了上車。
拉到米廠才被質檢員告知水分過大,拒收了。
我倆只好拉著一車谷子回村里曬,花了無數力氣不說,不成想快曬干的時候又被淋了雨,結果那一車稻谷硬是讓我們虧掉了4千多塊錢。
說到底,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入門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難免要經歷一些挫折和教訓。
我倒是慶幸我種了這幾年地,有了很多對糧食的認識后才進入這個行業,要不我交的“學費”估計遠遠不止4千塊錢吧。
最好的一季,我光是收稻谷的收入就比自己種30畝田還要多出好多。
而我第二個靠種地摸索出來的掙錢模式,便是我從第三年開始逐漸轉型,把一部分土地改種了其他的經濟作物。
這是一種水果,第一年種這種水果,我3畝地的收入就抵上了過去種30畝水稻的收入。
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在接下來的七八年,我不斷擴充承包,直到把種地規模擴大到現在的80多畝。
去年還有個外地人來看了我的果園,說愿意出價80萬買斷我的承包經營權,讓我把所有的東西打包轉讓給他。
我考慮了幾天,覺得我要是不種地了,無以為繼,下半輩子真不知道還能干啥?最后便沒答應他。
稻田種果樹,涉及到農業土地用途的變更,是一個需要細致討論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國有一個18億畝耕地的紅線,基本農田是不能改變用途的,不能種果樹,不能挖魚塘,只可以種糧食。
說起種果樹,又有太多的話要說,限于篇幅,我就下回再分解吧。
王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