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作者:川媽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爸爸的公司發了體檢券做福利,因為媽媽身體一直不太舒服,家里就決定讓媽媽去做體檢。體檢前一天,媽媽非常擔心自己的健康情況,輾轉難眠。沒想到體檢結果并不理想,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在等待檢查結果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爸爸的公司發了體檢券做福利,因為媽媽身體一直不太舒服,家里就決定讓媽媽去做體檢。
體檢前一天,媽媽非常擔心自己的健康情況,輾轉難眠。沒想到體檢結果并不理想,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在等待檢查結果時,媽媽一直都處于消極狀態,茶不思飯不香,整個人都消沉很多。爸爸表面上嘻嘻哈哈,一直寬慰媽媽完全不用擔心。
可事實上, 他卻偷偷跟朋友在夜宵攤上,像個傻子一樣焦慮地又哭又鬧,哭喊著“沒有老婆,我活不下去”。
一時間,家里所有人的內心都充滿了恐懼。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的情節,也是我最近生活的真實寫照。
前段時間,我的腰椎病犯了,嚴重到直不起腰,肩頸也一直很難受。
正好又到了學校每年都會安排一次的體檢時間,這本來是福利,卻讓我有些猶豫。
當然知道,到了這個年紀,體檢是每年必須做的事。但打開體檢報告,看著上面上上下下的小箭頭,心里又真是忐忑。
尤其今年的身體狀況和往年比,差很多,一直都覺得很疲憊,經常頭暈、全身疼,更是又想體檢又怕體檢。
估計很多童靴都和我有著一樣的想法。對成年人來說,
一到年末,可能最怕盤點的不是工作總結,而是體檢報告。
身邊經常會聽到、新聞里也會看到關于體檢的那些事。
有的人在體檢的前一天晚上,還胡吃海喝、半夜狂歡,但一拿到體檢報告,就傻了眼:
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尿酸偏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癌癥……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點的,可能就被直接擊垮了。
之前有一個“關于 90 后對體檢報告的看法”的采訪,有 80% 的人表示不敢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有網友評論說,“體檢就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大考驗”“成年人的崩潰,其實是從看到體檢報告開始的”。
不過,調侃歸調侃,加強鍛煉定期體檢,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最好方式。
前幾天就看到了一個新聞,一個北漂姑娘苦心說服父母做了全面體檢,篩查出父母都有癌變危險。
幸好查出來都是早期,可以及時治療,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所以,拖到最后一天,我還是去了。然后,經歷一段起起伏伏的成人體檢結果體驗。
第一重:吃驚+害怕
其實體檢當天,醫生就給我了一些善意的提示,心里早有準備,但當我看到體檢結果的時候,還是有些嚇到了。
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是 (110-150)g/L,我今年的數值和去年相比,又下降了不少,只有八十幾(這也許就解釋了我最近的頭暈疲憊);
頸椎和脊椎也因為長期伏案、運動少,問題很大;甲狀腺也檢查出了彌漫性病變。
還有很多數據都到了臨界值,真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都是病。
一時間,開始胡思亂想:我要是倒下了,兩個孩子怎么辦,家里的老人誰來照顧,川爸他一個人能搞定嗎……
中年人,之所以對健康感到焦慮,往往不是因為擔心自己,而是因為擔心整個家。
我和一個曾在醫療圈工作過的小伙伴說了體檢結果和我的擔心。
她安慰我說,“體檢結果不一定就是最終判書,有很多體檢結果顯示有問題的,很可能是假陽性!”并且勸我聯系醫生仔細聊聊。
在她的幫助下,我和一位某三甲醫院內分泌科的副主任醫師通話聊了一個多小時,了解了很多,心態也發生了改變。
第二重:接受+深入了解
在和主任通話之后,我自己又查閱了一些相關文獻,才知道關于體檢,我們普通人原來有這么多誤區。
誤區一:忽視身體發出的信號
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生老病死離我們很近。
朋友圈里經常能看到熟人患大病重病的水滴籌求助,也經常能聽到年紀相仿,甚至比自己還小的人患重病或離世的消息。
從理智上說,我們知道由于工作、生活壓力,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路,各方面都大不如前。
但從情感上,我們又拒絕接受衰老,拒絕承認這是誰都跳脫不出來的自然規律。我們總是習慣把身體的不適,歸結于偶然發生的、淺顯的原因。
我頭暈目眩是因為前一天熬夜了,補個覺就好;
我胃痛難忍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周末給自己放個假就好;
我胸悶是因為遇到了難纏的客戶而生氣,調整心態就好;
……
這樣,我們就完全忽視了身體機能發生改變的這種可能。
人體結構復雜而精密,但同時也很脆弱,尤其是隨著年歲增長,生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我們任由疾病發展,就可能會從小病變成大病、重病,所以最該做的就是正視并學會接受現實。
誤區二:通過體檢篩查出所有疾病
首先,每個項目都要花不少錢,有的項目甚至檢查費用要上萬元,咱們普通人肯定要考慮性價比的問題。
而且有些病的發病率是非常低的,只有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概率,如果不是高危人群做相關檢查的話,很容易過度醫療。
還有的檢查容易呈現假陽性,本來沒得病,檢查結果卻顯示有問題,還需要進行二輪、三輪檢查,心理承受能力差點的人,沒病都要嚇出病了。
比如宣傳可以“看到全身病灶”的PET-CT,一次局部檢查大概需要 4000 - 7000 元;全身檢測大概需要 7000 - 13000 元。
但實際上PET-CT并不適用于常規體檢,很容易產生假陽性結果、看不清病灶和誤診漏診,在健康人群中PET-CT篩查出惡性腫瘤的比例僅為 1.3%,有效性很低。
誤區三:不能選取有效評估自己健康的體檢項目
曾經看到過“ 30 歲小伙年年做健康體檢,結果都正常,卻突發心臟病住進ICU”這樣的新聞,究其原因就是沒能選取能夠有效評估自己健康情況的體檢項目。
真正有效的體檢應該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項目,肯定會有童靴問,“正確的體檢方式是怎么樣的呢?”
我下面說的這些,絕對不是廣告,我本人也不是醫生,只是覺得童靴們有了解合理體檢的需求,才和大家分享我從醫生那里了解到的情況,僅供參考。
1 個大原則:早晚發現差別大
選擇體檢項目的一個大原則就是,要挑選那些在疾病早期和中晚期發現時,治療效果差別較大的項目。
比如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腫瘤領域有“癌癥之王”的稱號。不管發現時間是早期還是晚期,存活時間基本都在幾個月到一年多之間,且治療效果幾乎沒有差別,沒有作為常規體檢的必要。
像乳腺癌、甲狀腺癌等這些惡性腫瘤在早期一般無癥狀表現,關鍵就在于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2 大類別:“ 1 + X ”
根據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 2014 年發布的《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體檢內容大致分成兩大類別:基礎項目和個性化項目,也被稱為“ 1 + X ”。
“ 1 ”是體檢的基石,是必選或常規體檢,目的是了解身體的基本狀況是否良好。
這些基礎項目看著多,其實很快就能檢查完,一點都不麻煩,檢查完可以對身體各項功能的基本情況更加了解。
“ X ”則是個性化項目,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全球范圍內多發的慢性病早期風險篩查。很多人就是在這里迷了路。
最好的方式,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癌癥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類疾病的篩查。最好不要看到市面上推什么體檢套餐就直接買了。
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工作環境、家族史、個人病史、吸煙喝酒、運動習慣等來進行選擇。
比如我有個朋友有腸道癌的家族史,大姑和父親都因患直腸癌病逝,他每次體檢都會做電子腸鏡檢查,每年都會檢出有腸道息肉,檢查時就一并切除了。
另一位朋友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父親家族有多位親屬有三高、心臟疾病,母親家族有多位親屬有高血壓疾病,她每年還會做心血管病相關的生物標記物檢查:如CRP、糖化血紅蛋白等。
比較理想的流程是:根據健康狀況、家族病史、以及最近的身體變化等,找到正規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進行咨詢,然后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項目。
但我也知道大家很可能沒時間或者缺少聯系醫生的渠道。所以,通過詢問醫生、查閱相關資料,我幫大家總結了在30歲后,每個年齡段體檢時應該考慮增加的項目,供大家參考:
誤區四:體檢結果就是最終結果
還有就是千萬不要被體檢報告上的醫囑建議頁嚇到,體檢結果并不是最終結果。
體檢只是初步篩查,如果檢查出問題,必要時可根據體檢報告給出的建議,到相應的科室進行進一步確診和治療。
第三重:反思+調整
隨著對體檢的了解逐漸增多,我也開始思考對于體檢的結果,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除了有問題的項目需要進行復檢外,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就像一個不停轉動的車輪一樣,一直在努力朝前跑——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有課時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回到家還要做家務、照顧倆娃;
還要見縫插針地寫公號文章,經常是把孩子們都哄睡了,我才有有空坐下來寫文章,熬到凌晨是常事,有時實在撐不住,只能先睡一會,五六點鐘起來接著弄。
在這樣的忙碌中,我卻沒有關心“軸承”“車條”有沒有出問題,沒能關注我的身體還能不能受得住。
身體的疲憊之下,是不再能像以前那么專心,心里有很多事情,有時還會莫名地感到著急、焦慮。
以前,我很享受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待著或是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有了兩個娃以后,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總是在馬不停蹄地忙著各種事,但唯獨把自己忘記了。包括在最初看到體檢結果的時候,我滿腦子想的也都是父母、孩子和愛人。
但現在,我在體檢報告上看到了自己,這里所有的結果只能自己承擔。
不過,當我靜下心來仔細想這個問題時,答案又很明晰:在能預見的未來幾年,這個“車輪”還是無法減速,更不可能停下。生活還得繼續,必須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放棄。
這是成年人的無奈,該抗的不可能逃避。
不過,雖然我沒有辦法大開大合地改變自己的生活,但至少可以在現實中尋找一些孔洞,為自己找回一點平靜、獨處的時間,在忙碌中適時地按下暫停鍵,讓自己能得到喘息和修復。
比如,找個幫手幫我做家務;比如把二寶交給老人,偷空健個身、做個瑜伽;比如,趁著上課的機會,約著同事朋友吃個飯吐個槽......
有句話,一位朋友反復告訴我,我想和大家共勉:活得久,才是最終的勝利。
所以,姐妹們一定都要健康快樂哦~
參考資料:
[1]《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
[2] https://www.puh3.net.cn/tjzx/channel3739/index.shtml
[3]《全科醫學概論(第3版)》
川媽說說
最近,為了督促我早睡覺、不熬夜,川爸給二寶講的故事都有“內味”了。講《灰姑娘》,說她的媽媽太辛苦、老是熬夜,早早去世了,后來就有了個很壞的后媽。講《白雪公主》也是相似的套路,她的媽媽不睡覺、老熬夜,早早去世后,他爸又找了一個惡毒的后媽王后......
聽得二寶老是催我睡覺,不要熬夜。我也哭笑不得,趕緊上床躺著了。好吧,對自己好一點,就是對家人好一點。這個世界離開誰都行,但我的家離了我就不行。
拓展閱讀
我一985博士,天天想做全職主婦
mom看世界:跟著二胎博士媽媽一起學育兒、看世界;這兒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還有獨家的科學課程、閱讀課程;來吧,養娃路上永遠缺個好朋友!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金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