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便血兩年多,要是早一點來檢查就好了!”
46歲的陳女士已經便血兩年多了,之前一直覺得自己患上了痔瘡,有點難以啟齒。平時總是在網上買些痔瘡膏、痔瘡栓應付著,拖著沒去看醫生。直到半年前,便血特別厲害,顏色暗紅,讓陳女士有些害怕,這才到肛腸科做了腸鏡。
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直腸隆起浸潤型病灶”,“痔瘡”竟變成了腫瘤,而進一步檢查發現已有轉移跡象,錯過手術治療時機,只能保守治療,盡量延長生命。面對這樣的結果,陳女士悔恨不已:“我之前也會便血,但是鮮紅色,誰知顏色不一樣,病情也不一樣,唉!都怪自己沒有防范意識。”
“便血是痔瘡和直腸癌的癥狀之一,很多人都混淆了,如果便血發生之后就來到醫院檢查,做一下腸鏡,可以避免拖到晚期。”醫生提醒道。
痔瘡是臨床上常見的直腸肛門疾病,主要見于成年人,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痔瘡的臨床表現是大便時有鮮血,或有腫塊從肛門脫出。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痔瘡有外痔和內痔之分。大多數痔瘡不需要做任何治療,對人的身體健康也無多大影響。
而直腸癌是消化道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如不及早診治,可危及生命。直腸癌與痔瘡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但只要病人警惕,仍能發現其中的差異。
早期發現直腸癌,預后效果較好。區別痔瘡與直腸癌只需做一些簡單的檢查就能達到目的,所花的費用也不高,如做一次肛門指檢、纖維乙狀結腸鏡等。
直腸癌早期癥狀無特異性或無癥狀,癥狀不典型,不易引起注意,常易誤診漏診。特別要注意與腸炎、痔、便秘、痢疾等肛管直腸疾病相區分,因此一定要詳細與主治醫生溝通,仔細檢查。
從便血顏色看,痔瘡造成的便血顏色鮮紅,便紙粘血,排便時(或便前、便后)滴血、噴血;而腸道腫瘤出血主要是大便摩擦所致,所以多數粘在大便表面,或混在大便里,血色暗紅,并含有黏液,呈黏液狀血便,有時僅為大便表面粘血跡。
排便習慣改變是直腸癌最早出現也是最常見的癥狀。由于癌腫的刺激,病人可在短期內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隨著病程發展、病灶增大,癌腫可阻塞直腸出口,引起便秘、大便變細或變形、腹脹等癥狀。
痔瘡患者的大便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化;而腸癌患者常出現大便變稀、大便變細,或有溝槽痕跡。若在糞便中見到脫落的腫瘤組織,往往已不是癌癥早期。
腸癌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疲勞、無力感等,這是腫瘤細胞消耗能量和營養物質引起的。而痔瘡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此類癥狀。
結直腸癌的定期篩查非常重要,糞便檢查及腸鏡檢查都是常用的篩查方式。其中,腸鏡是發現腸道疾病的金標準。大量研究表明,腸鏡檢查既能預防腸癌,又能發現早癌,可大幅降低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美國癌癥協會在報告中指出,自2000年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歸因于腸鏡檢查的增加。目前,腸鏡已成為主要的篩查項目。美國50歲以上成年人腸鏡檢查率從2000年的21%猛升至2015年的60%。腸鏡篩查大范圍使用,使一些癌前病變盡早切除,結直腸癌發病率因而逐年下降。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①45歲以上無癥狀人群;②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的人群;③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④大腸癌手術后的人群等。
對此,建議高危人群的大腸癌篩查從45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1次大便隱血檢測,每5年1次腸鏡檢查,直到75歲。76-85歲之間,體健者、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上者,可繼續維持篩查。
如果家族中有一位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發病年齡低于60歲)、或者兩位以上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任意發病年齡),那么就建議從40歲開始(或比家族最小發病者發病年齡小10歲開始)篩查,每年做1次大便隱血檢查,每5年1次腸鏡檢查。
除了高危人群要注意篩查外,普通人群若出現異常癥狀,也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進行檢查: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項大規模研究表明,結直腸癌早診早篩將顯著降低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疾病負擔。世界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實施針對全國人口的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并將其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成效顯著。
我國的腸鏡檢查在近幾年才被應用于防癌篩查中,而腸鏡、胃鏡等內鏡檢查在百姓中的接受度并不高。認識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并定期進行檢查,對預防腸癌有重要意義。清風計劃向癌癥說不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五大老年病,正在影響年輕女性》.中國婦女報.2019-09-02.
[2]《從流行病學看結直腸癌防治》.家庭醫生報.2020-01-27.
[3]《遠離結直腸癌 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健康報.2019-08-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高陽